信陽道中即事

巉巖繞畛畦,小徑通車馬。 即此是桃源,問津何爲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巉巖(chán yán):險峻的山石。 畛畦(zhěn qí):田間的小路。 桃源:源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指一個理想中的隱居之地。 問津:詢問渡口,比喻探尋或詢問。

繙譯

險峻的山石環繞著田間小路,一條小逕通曏車馬可以行走的地方。 這裡就是理想中的桃花源,那麽,探尋渡口的人又是爲了什麽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幽靜而險峻的山間景象,通過“巉巖”與“畛畦”的對比,展現了自然的壯美與田園的甯靜。詩中提到的“桃源”是對理想隱居地的隱喻,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生活的曏往。最後一句“問津何爲者”則帶有哲理意味,暗示了對於追尋理想之地的人們,或許應該反思其真正的目的和意義。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現實世界的深刻思考。

袁宗道

明荊州府公安人,字伯修。萬曆十四年會試第一。授編修,官終右庶子。時王世貞、李攀龍主文壇,復古摹擬之風極盛,宗道與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說。推崇白居易、蘇軾,因名其齋爲白蘇齋。爲文崇尚本色,時稱公安體。有《白蘇齋類稿》。 ► 2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