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敕總兩廣軍務都御史郴陽朱公

發疏齒豁瘴天涯,已道頭顱事可知。 萬里忽聞徵召起,九泉應恨乞歸遲。 事方年少常如鈍,慮過時人忽似癡。 愛惜餉軍三十萬,至今猶系陝人思。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挽敕:輓詞,哀悼死者的文辭。
  • 敕總:指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 兩廣軍務都御史:明朝時期負責兩廣地區軍事和監察的最高官員。
  • 郴陽:地名,今屬湖南省。
  • 朱公:指被輓詞的對象,即郴陽朱公。
  • 瘴天涯:指邊遠瘴氣之地,形容環境惡劣。
  • 徵召起:被徵召起用,指被朝廷重新啓用。
  • 九泉:指陰間,人死後所在的地方。
  • 乞歸遲:請求歸隱而未能及時實現。
  • 餉軍:供給軍隊的糧食和物資。
  • 陝人思:陝西人民對朱公的思念。

翻譯

頭髮稀疏,牙齒脫落,身處瘴氣瀰漫的邊遠之地,已經可以預見自己的命運。 突然間,萬里之外傳來被朝廷重新徵召的消息,而九泉之下的自己,應該會遺憾未能及時請求歸隱。 年輕時總是感覺自己反應遲鈍,思考問題時突然顯得像是癡呆。 珍惜着供給軍隊的三十萬物資,至今仍牽動着陝西人民的心。

賞析

這首作品是陳獻章爲哀悼郴陽朱公而作。詩中,「發疏齒豁瘴天涯」描繪了朱公晚年的淒涼景象,而「萬里忽聞徵召起」則突顯了朱公被朝廷重新起用的意外與榮耀。後兩句「九泉應恨乞歸遲」和「愛惜餉軍三十萬」則表達了朱公對未能及時歸隱的遺憾以及對軍隊的深厚情感。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既表達了對朱公的深切哀悼,也反映了作者對時局的感慨和對英雄人物的敬仰。

陳獻章

明廣東新會人,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居白沙裏,學者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兩赴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理學,居半年而歸。筑陽春臺,讀書靜坐,數年不出戶。入京至國子監,祭酒邢讓驚爲真儒復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檢討,乞終養歸。其學以靜爲主,教學者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蘭溪姜麟稱之爲“活孟子”。又工書畫,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爲茅筆字。畫多墨梅。有《白沙詩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