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姜可玉彈琴用江叔載韻

出門聽鬆泉,塵心一以洗。 入門聞絲桐,又欲洗塵耳。 幽人在東齋,見之殊可喜。 悠然太古心,靜探玄精理。 一弄風泠泠,再弄溪泚泚。 但言少知音,振衣張拱起。 孰知伯牙心,蕩蕩在流水。 豈若齊王竽,僅諧東里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絲桐:指古琴。古琴多用桐木製作,弦用絲,故稱絲桐。
  • 幽人:隱士,指隱居的人。
  • 玄精理:深奧的道理。
  • :演奏。
  • 風泠泠:形容風聲清脆。
  • 溪泚泚:形容溪水清澈流動的聲音。
  • 知音:理解音樂的人。
  • 振衣:整理衣裳。
  • 張拱起:形容站立的姿勢,張開雙臂,身體略向前傾。
  • 伯牙心:指高雅的音樂境界。伯牙是古代著名的琴師,與鍾子期爲知音。
  • 齊王竽:指平庸的音樂。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齊王好竽,但不懂音樂。
  • 東里鄙:指粗俗的地方。東里是地名,鄙指粗俗。

翻譯

出門聆聽松樹間的泉水聲,塵世的雜念彷彿被洗淨。進門後又聽到古琴的演奏,又想洗淨耳朵以更純粹地聆聽。隱士在東邊的書齋中,見到他真是令人歡喜。他那悠然自得的心境,靜靜地探尋着深奧的道理。一曲演奏,風聲清脆,再奏一曲,溪水清澈流動的聲音隨之響起。他只是說缺少理解音樂的知音,於是整理衣裳,站立起來。誰又能真正理解伯牙那樣高雅的音樂境界,那音樂如同流水般盪漾。豈能像齊王那樣只欣賞平庸的音樂,那隻能算是東里粗俗之地的人所欣賞的。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自然之聲與古琴之音,表達了詩人對高雅音樂的嚮往和對知音難尋的感慨。詩中「出門聽鬆泉」與「入門聞絲桐」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洗淨塵心,後者洗淨塵耳,體現了詩人對純淨音樂的渴望。後文通過「幽人」的形象,展現了深奧的哲理與高雅的音樂境界,而「少知音」則透露出詩人對理解與共鳴的期盼。最後以伯牙與齊王的對比,強調了真正高雅音樂的難得與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