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 · 雁兒落兼得令 · 退隐

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山因雲晦明,雲共山高下。 何仗立雲沙,回首見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戲野花。 雲霞,我愛山無價,看時行踏,雲山也愛咱。
拼音

譯文

白雲飄來,山勢迷濛,景物更佳。白雲飄去,山色晴明,美如圖畫。 山因雲來雲去忽明忽暗,雲因山勢的高低忽上忽下。 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雲海之中,回頭看見了山那邊的風景:野鹿在山草叢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 我愛這變幻迷人的雲霞,愛這秀麗的山峰,它的富貴無法估計。我邊走邊看,那雲山對我也充滿愛意。

《雁兒落兼得令》是元朝張養浩的作品。該曲每句都嵌入“雲”、“山”二字。但因爲在組合、安排上有變化,所以句式並不呆板,反而由於“雲”“山”兩字的反覆出現,使語言的表現力得到了加強。 這四句由文描寫山高雲深的景色。高山之上,雲霧繚繞,山色因雲彩的飄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隱忽現,雲彩則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錯落分佈。這種在自然賦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筆下得到了生動表現。四句中每句都嵌入“雲”、“山”二字。但因爲在組合、安排上有變化,所以句式並不獃板,反而由於“雲”“山”兩字的反覆出現,使語言的表現力得到了加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晦明:昏暗和明亮
  • 何仗:何以,爲什麼
  • 雲沙:像雲一樣的風沙

翻譯

雲彩飄來的時候,山景更加美好,雲彩飄去後,山景宛如一幅畫;山因爲雲彩的存在而有了昏暗和明亮的變化,雲彩和山一起高低起伏。 爲什麼站在這像雲一樣的風沙中呢?回頭望見山中的人家。野鹿在山上的草叢中安眠,山猿在野花間嬉戲玩耍。 雲霞啊,我喜愛這無價的山,邊走邊看邊踏訪,這山和雲也喜愛我呀。

賞析

這首曲通過對山、雲、鹿、猿等自然景象的描繪,展現了一幅生動的山林畫卷。 前四句寫雲來雲去時山的不同景象,表現出山水相依的美妙。中間兩句敘述自己身處的環境並回望山家,增添了一絲煙火氣息。後面兩句描寫野鹿和山猿,突出了山林的生機與活力。最後幾句表達了作者對山的熱愛,以及認爲山和雲也對自己懷有喜愛之情,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整首曲語言簡潔明快,意境優美,富有情趣,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讚美和對閒適生活的嚮往。

張養浩

張養浩

張養浩,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23代孫。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歲被薦爲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官職。在任監察御史時,因批評時政而爲權貴所忌,被免官。後復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後因其父年邁,無人照顧,於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臺中丞,辦理賑災,見饑民困苦萬分,難以賙濟,竟爲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不久便積勞成疾病卒。追封濱國公,諡文忠。 ► 1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