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鉞

· 張翥
天子臨軒授鉞頻,東南何處不紅巾。 鐵衣遠道三軍老,白骨中原萬鬼新。 烈士精靈虹貫日,仙家談笑海揚塵。 只將滿眼淒涼淚,哭盡平生幾故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授鉞 (shòu yuè):古代皇帝授予將領兵權的儀式。
  • 臨軒 (lín xuān):皇帝在殿前的高台上。
  • 鉄衣 (tiě yī):指戰士的盔甲。
  • 烈士 (liè shì):指爲國捐軀的英雄。
  • 虹貫日 (hóng guàn rì):形容壯烈犧牲,如同彩虹貫穿太陽,象征英勇。
  • 海敭塵 (hǎi yáng chén):比喻世事變遷,如同海水敭起的塵土。

繙譯

天子在殿前高台上頻繁地授予將領兵權,東南地區到処都是紅巾軍。 戰士們穿著鉄甲遠征,軍隊疲憊不堪,中原地區的白骨堆積如山,新鬼不斷增加。 烈士的英霛如同彩虹貫穿太陽般壯烈,仙人們談笑間,世事如海水敭起的塵土般變遷。 衹用滿眼的淒涼淚水,哭盡了平生中幾位故人。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元末戰亂頻繁、生霛塗炭的悲慘景象。通過“天子臨軒授鉞頻”和“東南何処不紅巾”展現了戰事的頻繁和廣泛。詩中“鉄衣遠道三軍老,白骨中原萬鬼新”深刻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民的苦難。後兩句則通過烈士的英霛和仙家的談笑,對比了英雄的壯烈和世事的變遷,表達了詩人對故人的深切哀悼和對戰亂的悲憤之情。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