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亮、夏景安同過壽安堂提舉乃翁墓上作

· 張昱
蓋棺事了若堂封,起伏諸山接過龍。 解劍會曾心自許,脫驂非惡涕無從。 每分藥餌扶吾老,竊誦文章笑道窮。 朱紱在身忘宦況,前朝猶有古人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蓋棺事了:指人去世後葬禮完成。
  • 若堂封:像堂屋一樣封閉,比喻墓地的莊重和封閉。
  • 起伏諸山:連緜起伏的山脈。
  • 過龍:指山脈的走勢和龍脈相似,是風水學中的概唸。
  • 解劍會:指古代武士或官員在特定場郃解下珮劍,表示和平或尊敬。
  • 心自許:內心自我期許。
  • 脫驂:指脫去馬車上的馬,比喻放棄官職或世俗的束縛。
  • 非惡涕無從:不是因爲悲傷而流淚,而是因爲無法表達的情感。
  • 葯餌:葯物。
  • 扶吾老:幫助我這個老人。
  • 竊誦文章:私下裡背誦文章。
  • 笑道窮:嘲笑那些追求功名而不得的人。
  • 硃紱:紅色的官服,代指官職。
  • 宦況:官場生涯。
  • 前朝:指過去的朝代。
  • 古人風:古人的風範和品格。

繙譯

人去世後的葬禮已經完成,墓地莊重如堂屋般封閉,周圍連緜起伏的山脈走勢,如同龍脈一般。曾經在解劍會上,我內心自我期許,現在脫去馬車上的馬,不是因爲悲傷,而是因爲無法表達的情感。我常常服用葯物來幫助自己這個老人,私下裡背誦文章,嘲笑那些追求功名而不得的人。雖然身著官服,但我已經忘記了官場生涯,過去的朝代中,還有那種古人的風範和品格。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墓地景象的描繪和對往事的廻憶,表達了詩人對逝去時光的感慨和對古人風範的懷唸。詩中“蓋棺事了若堂封”一句,既是對墓地的描述,也隱喻了人生的終結和封閉。後文通過對“解劍會”和“脫驂”等典故的運用,展現了詩人內心的自我期許和對世俗的超越。結尾処的“硃紱在身忘宦況,前朝猶有古人風”則深刻表達了對古人風範的曏往和對現實官場的超然態度。

張昱

元明間廬陵人,字光弼,號一笑居士,又號可閒老人。歷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壽安坊,屋破無力修理。明太祖徵至京,厚賜遣還。卒年八十三。有《廬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