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洞庭漁人孫仲可

孫郎氣壓任公子,欲截長虹作鉤使。 帝憂三島逐浪翻,不遣神鰲受其餌。 歸來卻作王弘之,無魚可賣稱漁師。 洞庭黏天八百里,處處輕舠系酒旗。 人間限滿不肯住,忽逐琴高上天去。 驪珠顆顆猶自圓,鯨背茫茫竟何處。 蹇餘欲探桃花津,水遠山長愁與論。 椒漿但熟且須酹,有子解喚蘆中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氣壓:氣勢壓倒。
  • 任公子:古代傳說中的釣魚高手,比喻技藝高超的人。
  • 長虹:彩虹,比喻宏偉壯觀的事物。
  • 帝憂:天帝的憂慮。
  • 三島:神話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島。
  • 神鰲:神話中的巨龜,能負重。
  • :釣魚用的食物。
  • 王弘之:東晉時期的隱士,以釣魚爲樂。
  • 漁師:漁夫。
  • 洞庭: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
  • 黏天:形容湖面廣闊,與天相連。
  • 輕舠:小船。
  • 酒旗:酒店的標誌。
  • 限滿:期限已到。
  • 琴高:古代傳說中的仙人,能乘琴昇天。
  • 驪珠:珍貴的珠子。
  • 鯨背:比喻巨大的物體。
  • 蹇餘:蹇,困難;餘,我。
  • 桃花津:桃花源,比喻理想中的隱居之地。
  • 椒漿:用花椒浸泡的酒。
  • :以酒澆地,表示祭奠。
  • 蘆中人:指隱士。

翻譯

孫仲可氣勢壓倒了傳說中的釣魚高手任公子,想要用彩虹作爲釣鉤。天帝擔心三座仙島會隨着波浪翻覆,不允許神鰲被釣餌所誘惑。歸來後,他成了像王弘之那樣的隱士,自稱漁夫卻無魚可賣。洞庭湖廣闊八百里,到處都是小船繫着酒旗。人間期限已滿,他不願停留,忽然隨着琴高仙人昇天而去。留下的珍珠仍然圓潤,但那巨大的鯨背卻不知所蹤。我想要探尋桃花源,但水遠山長,令人憂愁。我只能用花椒酒來祭奠,他的兒子已經能夠呼喚隱士了。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孫仲可的描寫,展現了一位超凡脫俗的漁人形象。詩中運用了豐富的神話傳說和比喻手法,如將孫仲可比作任公子,用長虹作釣鉤,以及神鰲、三島等元素,構建了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世界。後半部分則轉向對孫仲可隱逸生活的描繪,以及他最終昇天的神祕結局,表達了對隱士生活的嚮往和對超脫塵世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詩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世界的超越。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