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再發瓊南阻寇其一

兩度征途駐馬頻。 三秋兵火獨驚神。 苦遭赤幟久爲客,羞見白鷗常傍人。 南國有懷書劍遠,西風無那鬢毛新。 乘槎天上知何日,試向溪邊一問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北上:指向北行進。
  • 瓊南:地名,指海南島南部。
  • 阻寇:被敵人阻擋。
  • 征途:遠行的路程。
  • 駐馬:停馬,指停止行進。
  • 三秋: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深秋。
  • 兵火:戰爭的火焰,指戰亂。
  • 驚神:使精神受到震動。
  • 赤幟:紅旗,這裏可能指敵人的旗幟。
  • 爲客:作爲客人,這裏指身處異鄉。
  • 白鷗:一種水鳥,常用來象徵自由或隱逸。
  • 常傍人:經常靠近人。
  • 南國:指南方的國家或地區。
  • 書劍:書籍和劍,象徵文武雙全。
  • 西風:秋風。
  • 無那:無奈。
  • 鬢毛新:指頭髮變白,暗示年老。
  • 乘槎:乘坐竹筏或木筏,這裏指乘船遠行。
  • 天上:指天際,比喻遙遠的地方。
  • 問津:詢問渡口,比喻探尋前程或出路。

翻譯

兩次北上,我在征途中頻繁停馬。 深秋時節,戰亂讓我心神不寧。 苦於被敵人的紅旗所困,久居異鄉, 羞於見到那些常伴人的白鷗。 在南國,我懷揣着書劍,卻感到遙遠, 西風吹拂,無奈我的鬢髮已白。 不知何時能乘船遠行至天邊, 試着向溪邊的人詢問前程。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王弘誨在戰亂中的艱難處境和內心的無奈與渴望。詩中,「北上」與「瓊南阻寇」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和平與自由的嚮往。通過「赤幟」與「白鷗」的對比,詩人表達了對戰爭的厭倦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末句「乘槎天上知何日,試向溪邊一問津」則流露出詩人對未來的迷茫與探尋,體現了詩人對前程的渴望和對現實的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在動盪時局中的複雜情感。

王弘誨

明廣東瓊州定安人,字少傳,號忠銘。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初釋褐,值海瑞廷杖下詔獄,力調護之。張居正當國,作《火樹篇》、《春雪歌》以諷。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