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大夫入爲司徒領太倉事時餘方上書乞骸賦此贈別
大道無町畦,萬類時並育。
苟非日相齧,焉在傷侷促。
餘豈工宦人,逝當返空谷。
嗟此堯湯世,三歲谷不熟。
所患已剝膚,豈惟僅蒿目。
矯矯耿壽昌,常平初見屬。
渙汗今大號,屯膏古明勖。
竊因有氏言,君以百姓足。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町畦(tǐng qí):田界,比喻規矩、界限。
- 萬類:萬物。
- 相齧:相互咬合,比喻相互爭鬥。
- 侷促:狹小,不自由。
- 宦人:官員。
- 空谷:空曠的山谷,比喻隱居之地。
- 堯湯世:堯和湯是古代的賢君,這裏指太平盛世。
- 剝膚:剝去皮肉,比喻嚴重的傷害。
- 蒿目:蒿草的眼睛,比喻目光短淺。
- 矯矯:英勇的樣子。
- 耿壽昌:人名,可能是當時的官員。
- 常平:常平倉,古代的一種糧食儲備制度。
- 渙汗:比喻皇帝的命令。
- 屯膏:屯積油脂,比喻積聚財富。
- 明勖:明示鼓勵。
- 有氏:有姓氏的人,指有地位的人。
翻譯
大道沒有界限,萬物都在其中共同生長。如果不是每天都相互爭鬥,又怎會感到狹小和束縛呢?我並非擅長做官的人,而是應該回到空曠的山谷中去。可嘆在這堯湯般的盛世,三年穀物都不成熟。我所擔憂的已經深入肌膚,豈止是目光短淺。英勇的耿壽昌,初次被任命爲常平倉的負責人。皇帝的命令如同渙散的汗水,古代的明君鼓勵屯積財富。我私下裏認爲,有地位的人說,君主應該讓百姓富足。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官場的不適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詩中,「大道無町畦,萬類時並育」描繪了一個和諧自然的理想世界,與官場的爭鬥形成對比。作者自比不擅長官場生活,渴望迴歸自然。詩的後半部分通過對時局的擔憂和對耿壽昌的讚揚,暗示了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和對賢能之士的期待。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和對現實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