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三洲一首

七月林亭初送暑,經秋荷渚尚餘花。 子猷興好還堪過,崔灝詩成不用加。 燈火樓臺悲管吹,蔦蘿門外少塵沙。 清時樂事如相待,不見城南奏暮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子猷(yóu):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字子猷,以書法和放達不羈著稱。
  • 崔灝:唐代詩人,此處指其詩作已臻完美,無需再添筆墨。
  • 蔦蘿(niǎo luó):一種蔓生植物,常用於園林裝飾。
  • 清時:太平盛世之時。
  • 暮笳:傍晚時分的笳聲,笳是古代一種樂器,常用於軍中或宴會。

翻譯

七月裏,林間小亭剛送走了夏日的暑氣, 秋天已至,荷塘中仍有花朵殘留。 子猷的興致高雅,足以讓人追隨, 崔灝的詩篇已完美無缺,無需再增刪。 燈火輝煌的樓臺中,悲涼的管樂吹奏, 蔦蘿裝飾的門外,少有塵土飛揚。 太平盛世中的樂事似乎在等待着, 城南卻聽不到傍晚的笳聲奏響。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秋日林亭的靜謐景緻,通過對子猷和崔灝的提及,表達了作者對高雅文化和完美藝術的嚮往。詩中「燈火樓臺悲管吹」與「蔦蘿門外少塵沙」形成對比,既展現了繁華中的哀愁,又體現了清幽之地的寧靜。結尾的「不見城南奏暮笳」則隱含了對時世變遷的感慨,以及對往昔安寧生活的懷念。

王漸逵

明廣東番禺人,字用儀,一字鴻山,號青蘿子、大隱山人。正德十二年進士,官刑部主事。以養母請告,家居十餘年,後至廣州,適有詔,養病逾三年者不復敘用。乃赴會稽,謁王陽明墓,與其門人講學。久之乃歸。後覆被薦入京,言事不報,復乞歸。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蘿文集》。 ► 7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