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初度自述

丁未初秋月八日,吾今六十六年過。 風雲自慶明時遇,歲月堪憐暮景多。 緱嶺笙簫懷子晉,恆河津筏念彌陀。 堯天舜日知何有,白石南山浩浩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丁未: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此處指作者的出生年份。
  • 初度:指生日。
  • 六十六年過:指作者已經度過了六十六個春秋。
  • 風雲:比喻時勢或機遇。
  • 明時:指政治清明的時代。
  • 歲月:指時間。
  • 暮景:晚年時光。
  • 緱嶺笙簫:緱嶺是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地方,笙簫指仙樂,這裏用來懷念仙人子晉。
  • 子晉:即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 恆河津筏:恆河是印度的一條聖河,津筏指渡河的工具,這裏比喻修行之路。
  • 彌陀:即阿彌陀佛,佛教中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主佛。
  • 堯天舜日:比喻太平盛世。
  • 白石南山:可能指隱居之地,也可能是指長壽之地。
  • 浩浩歌:指豪邁的歌聲。

翻譯

丁未年秋初的八月八日,我如今已度過了六十六個春秋。慶幸自己在政治清明的時代遇到了好時機,但歲月流逝,晚年的時光更讓人憐惜。懷念仙人子晉在緱嶺上吹奏的笙簫,也思念着在恆河邊修行唸佛的彌陀。在這太平盛世中,我還有什麼所求呢?在白石南山之間,我放聲高歌,豪情滿懷。

賞析

這首作品是王弘誨在六十六歲生日時所作,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美好時代的珍惜。詩中,「風雲自慶明時遇」一句,既表達了對所處時代的滿意,也透露出對個人命運的慶幸。而「歲月堪憐暮景多」則流露出對晚年時光的珍惜與留戀。後兩句通過對仙人子晉和彌陀的懷念,展現了對超脫塵世的嚮往。最後,以「堯天舜日知何有,白石南山浩浩歌」作結,表達了對太平盛世的滿足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展現了詩人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王弘誨

明廣東瓊州定安人,字少傳,號忠銘。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初釋褐,值海瑞廷杖下詔獄,力調護之。張居正當國,作《火樹篇》、《春雪歌》以諷。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