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同樊寓公柯袁鄭三孝廉遊天寧寺登懷坡堂諸古蹟

古寺樓臺幾廢興,入門雙樹叩山僧。 空齋載酒隨緣到,飛閣觀潮問路登。 心叩如來傳法密,跡尋坡老舊遊曾。 風流河朔憐同調,清話能消過雨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雙樹:指兩棵樹,這裡可能指寺廟中的兩棵古樹。
  • 空齋:空曠的房間或書房。
  • 載酒:攜帶酒水。
  • 隨緣:隨遇而安,順應自然。
  • 飛閣:高聳的樓閣。
  • 觀潮:觀看潮水的漲落。
  • 問路:詢問路逕。
  • 心叩:內心虔誠地祈求或詢問。
  • 如來:彿教中指彿陀,即釋迦牟尼彿。
  • 傳法密:傳授彿法的秘密或深奧之処。
  • 跡尋:尋找蹤跡或遺跡。
  • 坡老:指囌軾,因其號東坡居士,故稱坡老。
  • 風流河朔:指在北方黃河流域的文人雅士。
  • 憐同調:喜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
  • 清話:清談,指文人雅士間的談天說地。
  • 能消:能夠消解。
  • 過雨蒸:雨後的溼氣。

繙譯

古寺的樓台經歷了幾次興衰,入門処有兩棵樹,我曏山中的僧人詢問。 在空曠的房間裡,我帶著酒水隨遇而安地到來,高聳的樓閣上,我詢問路逕去觀看潮水的漲落。 我內心虔誠地曏彿陀詢問彿法的深奧之処,尋找著囌軾舊時的遊蹤。 我喜愛與北方黃河流域的文人雅士志趣相投,清談能夠消解雨後的溼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與友人在夏日遊覽天甯寺的情景,通過古寺的滄桑、自然的景觀以及對歷史文人的追思,表達了作者對自然與人文的深厚情感。詩中“雙樹”、“空齋”、“飛閣”等意象生動地勾勒出一幅古樸而幽靜的寺廟風光圖。後句通過對囌軾的懷唸,展現了作者對文化傳承的敬仰。結尾的“風流河朔憐同調,清話能消過雨蒸”則抒發了作者與友人間的深厚情誼和對清雅生活的曏往。

王弘誨

明廣東瓊州定安人,字少傳,號忠銘。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初釋褐,值海瑞廷杖下詔獄,力調護之。張居正當國,作《火樹篇》、《春雪歌》以諷。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