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嵗暮:年末。
- 即事:即興之作,指詩人在特定時刻的所見所感。
- 襍言:指詩中包含了多種情感和思考。
- 鄕邑讎:鄕邑的仇敵,這裡指天災人禍。
- 疫鬼:比喻瘟疫。
- 侵:侵襲。
- 盡室:全家。
- 委陽侯:委,放棄;陽侯,古代傳說中的波濤之神,這裡指波濤,比喻死亡。
- 長吏:地方官吏。
- 兇嵗:災荒之年。
- 累囚:囚犯,這裡指受苦的百姓。
- 丈夫:男子漢。
- 七尺:指身軀,古代以七尺爲成年男子的標準身高。
- 豈但:豈止。
- 妻子謀:爲妻子兒女謀劃。
- 朝粥與夕蔬:早晚的簡陋飲食。
- 良足羞:實在令人羞愧。
繙譯
天地難道不仁慈嗎?卻降下災難作爲鄕邑的仇敵。 瘟疫日夜侵襲,全家都像被波濤吞沒。 地方官吏在災荒之年,存活下來的人也像囚犯一樣受苦。 男子漢擁有七尺之軀,豈止是爲了妻子兒女謀劃。 早晚的簡陋飲食,衹爲了一飽,實在令人羞愧。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末年社會的苦難景象,通過天災人禍的描寫,展現了人民的悲慘生活。詩中,“天地豈不仁”一句,直接質問天地的無情,表達了對天災的無奈與憤怒。後文通過對疫鬼、長吏的描繪,進一步揭示了社會的不公與人間的苦難。最後,詩人以“丈夫具七尺”自勉,表達了對個人責任的認識,以及對簡樸生活的自省和羞愧,躰現了詩人深沉的人文關懷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