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方警報叢至用成孤憤投寄翁朱二公

淮海驚鱗踊,江介衡波流。 會稽棲組練,槜李集星斿。 鵲興晉陽甲,蝟起牂牁讎。 閩嶺無完土,燕秦鮮宿餱。 誰謂八紘廣,束我如一抔。 戢戢趍亨士,寥寥傾否猷。 結髮辭家食,舉宗被恩休。 陳列郎署間,剖符東海陬。 揣分雖不任,匪職難爲謀。 慨矣扶風嘯,越石不夢周。 率爾千乘答,仲尼或哂由。 況乃我嚴君,受寄在戎輈。 曾是北顧紓,緬懷中制憂。 久戍賦清人,零雨東山遒。 回光冀日月,返駕賁林丘。 請用微薄躬,上爲君父酬。 七尺終歸盡,寸心誰與投。 進虞處堂燕,退愧營巢鳩。 投分報公父,裁書謝阿遊。 方駕騁天衢,執鞭如可求。 毋使局足鳴,重貽伯樂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淮海驚鱗踊:淮海地區的魚羣驚慌跳躍,比喻局勢動盪。
  • 江介衡波流:江邊的波浪洶涌,比喻社會動盪不安。
  • 會稽棲組練:會稽山中駐紮着軍隊。
  • 槜李集星斿:槜李(地名)聚集了許多星宿般的人才。
  • 鵲興晉陽甲:鵲鳥在晉陽(地名)築巢,比喻晉陽有戰事。
  • 蝟起牂牁讎:蝟(刺蝟)在牂牁(地名)出現,比喻當地有敵對勢力。
  • 閩嶺無完土:閩嶺地區土地破碎,無法完整。
  • 燕秦鮮宿餱:燕秦地區缺少糧食儲備。
  • 八紘:指天地四方。
  • 一抔:一捧土,比喻極小。
  • 戢戢趍亨士:戢戢(整齊的樣子)的士人趨向亨通。
  • 寥寥傾否猷:寥寥無幾的人能夠傾訴否定的計謀。
  • 結髮辭家食:成年後離家自食其力。
  • 舉宗被恩休:整個家族受到恩惠和休息。
  • 陳列郎署間:在官署中陳列。
  • 剖符東海陬:分發符信到東海的邊遠地區。
  • 揣分雖不任:雖然自知能力不足。
  • 匪職難爲謀:不是自己的職責難以謀劃。
  • 扶風嘯:在扶風(地名)發出嘯聲,表達憂國之情。
  • 越石不夢周:越石(人名)不再夢想周朝的復興。
  • 率爾千乘答:隨意地回答千乘(指諸侯)的問題。
  • 仲尼或哂由:孔子或許會嘲笑這種行爲。
  • 嚴君:指父親。
  • 受寄在戎輈:受命于軍車之上,指承擔軍事任務。
  • 曾是北顧紓:曾經北望以緩解憂慮。
  • 緬懷中制憂:深思熟慮以控制憂慮。
  • 久戍賦清人:長期戍守,賦詩表達清高之人。
  • 零雨東山遒:零星的雨落在東山,形容淒涼。
  • 回光冀日月:希望日月回光,比喻希望國家復興。
  • 返駕賁林丘:返回林丘,指歸隱。
  • 請用微薄躬:請用我微薄的力量。
  • 七尺終歸盡:七尺之軀終將消逝。
  • 寸心誰與投:心中所想無人可分享。
  • 進虞處堂燕:前進則擔心如堂上燕子。
  • 退愧營巢鳩:後退則愧對營巢的斑鳩。
  • 投分報公父:投靠分封之地以報答公父。
  • 裁書謝阿遊:寫信感謝朋友。
  • 方駕騁天衢:正駕馳騁於天街。
  • 執鞭如可求:如果可以追求,願意執鞭跟隨。
  • 毋使局足鳴:不要讓侷促的足音響起。
  • 重貽伯樂羞:不要讓伯樂感到羞愧。

翻譯

淮海地區的魚羣驚慌跳躍,江邊的波浪洶涌,會稽山中駐紮着軍隊,槜李聚集了許多星宿般的人才。鵲鳥在晉陽築巢,刺蝟在牂牁出現,閩嶺地區土地破碎,燕秦地區缺少糧食儲備。誰說天地四方廣大,我卻感覺自己如同一捧土般渺小。整齊的士人趨向亨通,而能夠傾訴否定計謀的人寥寥無幾。成年後離家自食其力,整個家族受到恩惠和休息。在官署中陳列,分發符信到東海的邊遠地區。雖然自知能力不足,但不是自己的職責難以謀劃。在扶風發出嘯聲,越石不再夢想周朝的復興。隨意地回答諸侯的問題,孔子或許會嘲笑這種行爲。我的父親承擔着軍事任務,我曾北望以緩解憂慮,深思熟慮以控制憂慮。長期戍守,賦詩表達清高之人,零星的雨落在東山,形容淒涼。希望日月回光,比喻希望國家復興,返回林丘,指歸隱。請用我微薄的力量,上爲君父酬。七尺之軀終將消逝,心中所想無人可分享。前進則擔心如堂上燕子,後退則愧對營巢的斑鳩。投靠分封之地以報答公父,寫信感謝朋友。正駕馳騁於天街,如果可以追求,願意執鞭跟隨。不要讓侷促的足音響起,不要讓伯樂感到羞愧。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時期的社會動盪和個人的憂國之情。詩中通過淮海、江介等地的景象,以及會稽、槜李等地的軍事和人才聚集,展現了當時社會的混亂和不安。詩人表達了自己雖然力量微薄,但願意爲國家盡忠的決心,同時也流露出對家族和個人命運的憂慮。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對國家和個人命運的深刻思考。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