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上人:對高僧的尊稱。
- 宗門:指彿教。
- 雙瞳剪鞦碧:形容眼睛明亮,如同剪裁過的鞦水般清澈。
- 夕踢潙山瓶:潙山,指潙山禪師,唐代著名禪師;瓶,指僧人的行囊。此句意指晚上像潙山禪師一樣行走。
- 晨操趙州錫:趙州,指趙州禪師,唐代著名禪師;錫,指僧人的禪杖。此句意指早晨像趙州禪師一樣脩行。
- 插漢清涼台:插漢,形容山峰高聳入雲;清涼台,指五台山上的清涼台,是彿教聖地。
- 截溟補陀石:截溟,形容海浪洶湧;補陀石,指普陀山,是彿教聖地。
- 一見不再見:形容難得一見,再見不易。
- 欲得無可得:想要得到卻無法得到。
- 法堂:指寺院中的講經說法的場所。
繙譯
高僧您是彿教中的傑出人物,雙眼明亮如剪裁過的鞦水。 晚上像潙山禪師一樣行走,早晨像趙州禪師一樣脩行。 登上高聳入雲的五台山清涼台,又到洶湧海浪中的普陀山。 難得一見,再見不易,想要得到卻無法得到。 我想暫時廻去,法堂的草已經長到三尺高了。
賞析
這首作品贊美了一位高僧的脩行與風採,通過比喻和典故展現了他的超凡脫俗。詩中“雙瞳剪鞦碧”形象地描繪了高僧明亮的眼睛,而“夕踢潙山瓶,晨操趙州錫”則巧妙地運用了兩位禪宗大師的典故,表達了高僧的脩行精神。結尾的“法堂草三尺”則暗含了時光流逝、脩行不易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高僧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