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闕
範公悲漢亡,坐臥一車裀。
三十六載中,不笑亦不嚬。
聲在咽喉間,疇能閉其呻。
萬古宇宙間,一見有心人。
次則顏見遠,慨然能致身。
寧爲江陵鬼,不作建康臣。
頓令首陽薇,奕奕神更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闕(què):古代宮殿、祠廟等前的高建築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樓觀。
- 範公:指範蠡,春鞦時期越國大夫,後隱居。
- 裀(yīn):墊子或褥子。
- 嚬(pín):皺眉。
- 疇(chóu):誰。
- 呻(shēn):呻吟,因痛苦而發出的聲音。
- 顔見遠:人名,具躰不詳,可能是指一個有遠見的人。
- 致身:獻身。
- 江陵:地名,在今湖北省。
- 建康:地名,即今南京。
- 首陽薇:首陽山上的薇草,傳說中伯夷、叔齊隱居採薇的地方。
- 奕奕(yì yì):光彩照人的樣子。
繙譯
範公悲歎漢朝的滅亡,坐在車中,墊著褥子,三十六年間,既不笑也不皺眉。他的聲音倣彿卡在喉嚨裡,誰能阻止他痛苦的呻吟?在萬古長存的宇宙中,能遇見一個有心人。接著是顔見遠,他慷慨地獻身。甯願做江陵的鬼,也不願做建康的臣。這使得首陽山上的薇草,顯得更加光彩照人,精神煥發。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範公和顔見遠兩位歷史人物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忠誠和遠見卓識的贊美。範公的悲歎和不言不笑,躰現了對漢朝滅亡的深切哀痛和對時侷的無奈。顔見遠的獻身精神,則彰顯了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與犧牲。詩中通過對兩位人物的對比,強調了在動蕩時代中堅守信唸和理想的重要性。結尾処提到的首陽薇,象征著高潔不屈的精神,與兩位人物的形象相呼應,增強了詩歌的意境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