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闕
子孟秉精忠,其功在受遺。
身死骨未寒,五宗遂參夷。
林甫易君聰,九有爲之隳。
生時享萬鍾,沒不保其屍。
天威在人間,臣子安得私。
所以餘殃及,賢否同一揆。
高皇罷丞相,赫哉千古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子孟:指霍光,字子孟,西漢政治家。
- 秉精忠:秉持着精誠忠心。
- 受遺:接受遺命,指霍光接受漢武帝的遺命輔佐幼帝。
- 五宗:指霍光的家族,因霍光死後其家族被滅,故稱「五宗遂參夷」。
- 參夷:參與夷滅,即被滅族。
- 林甫:指李林甫,唐玄宗時期的宰相,以權謀私,導致國家衰敗。
- 易君聰:易,改變;君聰,君主的明智。這裏指李林甫改變或誤導了君主的明智判斷。
- 九有:指全國,九州之地。
- 爲之隳:爲之毀壞,指國家因此衰敗。
- 萬鍾:古代容量單位,這裏指極高的俸祿。
- 沒不保其屍:死後連屍體都保不住,指李林甫死後被剖棺戮屍。
- 天威:天子的威嚴。
- 安得私:怎能私自。
- 賢否:賢與不賢。
- 同一揆:同一道理,同樣的結果。
- 高皇:指漢高祖劉邦。
- 罷丞相:廢除丞相制度。
翻譯
子孟霍光秉持着精誠忠心,他的功績在於接受遺命輔佐幼帝。 他死後屍骨未寒,他的家族就被滅族。 林甫李林甫改變了君主的明智判斷,導致全國因此衰敗。 生前享受極高的俸祿,死後卻連屍體都保不住。 天子的威嚴在人間,臣子怎能私自妄爲。 所以留下的禍殃,無論賢與不賢都是同樣的結果。 高祖劉邦廢除了丞相制度,這是千古的明師。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霍光和李林甫兩位歷史人物的對比,揭示了忠誠與權謀的不同結局。霍光雖然生前功勳卓著,但死後家族被滅,反映出皇權之下的殘酷無情。而李林甫則因權謀私利導致國家衰敗,死後亦不得善終。詩中強調了天子的威嚴不容侵犯,臣子應忠誠無私。最後提到漢高祖廢除丞相制度,意在表明賢明的政治制度對於國家的重要性。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傳達了對忠誠與權謀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