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闕

曹氏據七州,威力方蓋世。 雲長鼓偏師,一戰挫其銳。 似憶白馬圍,欲徙銅駝避。 國賊碧眼兒,竊敗乃公事。 昭烈與孔明,茲時誠失計。 三萬黃頭軍,順流下白帝。 退可伐賊謀,進當厚師繼。 既蹶興憤師,中原了無意。 竟令涪江水,釀作永安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曹氏:指曹操及其家族。
  • 七州:指曹操控制的廣大地區。
  • 雲長:關羽的字,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 偏師:指非主力部隊。
  • 挫其銳:挫敗敵人的銳氣。
  • 白馬圍:關羽在白馬坡擊敗曹操軍隊的戰役。
  • 銅駝:古代洛陽的標誌,此處象徵洛陽。
  • 國賊:指孫權,因其曾偷襲荊州,殺害關羽。
  • 碧眼兒:孫權的別稱,因其眼睛顏色較淺。
  • 乃公事:指關羽的事情。
  • 昭烈:劉備的諡號。
  • 孔明:諸葛亮的字。
  • 黃頭軍:指蜀漢的軍隊,因其士兵頭戴黃巾。
  • 白帝:指白帝城,位於今重慶市奉節縣。
  • 涪江:流經四川的一條河流。
  • 永安淚:指劉備在永安宮(白帝城)病逝時的悲傷。

翻譯

曹操家族控制了七個州,其威力正盛極一時。關羽率領一支非主力部隊,一次戰鬥就挫敗了曹軍的銳氣。他似乎想起了白馬坡的戰役,想要遷移洛陽的銅駝以示避讓。國家的叛賊孫權,竊取了關羽的勝利果實。劉備和諸葛亮,在這個時候確實失策了。三萬黃巾軍,順流而下到達白帝城。撤退可以謀劃反擊,前進則應當加強軍隊的後續支持。既然已經失敗並憤怒地出兵,對中原的意圖也就沒有了。最終使得涪江的水,變成了永安宮的淚水。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三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局勢,特別是關羽在白馬坡的勝利和隨後的失敗。詩中,王世貞通過對比曹操的強大和關羽的英勇,以及劉備和諸葛亮的失策,表達了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詩的最後,通過「涪江水」變成「永安淚」的比喻,深刻地反映了劉備晚年的悲慘境遇,以及蜀漢政權的衰落。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三國曆史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