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趙員外行邊歌
烽火夜照甘泉赤,萬馬南來踏秋色。
漢家推轂三將軍,幕府羽書尚充斥。
塞內屯營稱戊巳,兵前擊柝連朝夕。
射鳥小兒拜期門,牧羊賈人助田宅。
紛紛爭睹獻前籌,寂寂誰同天子憂。
朝貴俱投驃騎裏,書生多著鷫鸘裘。
學得量沙任轉餉,能言畫地便封侯。
趙君自是關西俠,平生報恩身似葉。
倚馬逡巡草檄文,論兵慷慨彈長鋏。
已令野史傳循良,復要雲臺策勳業。
須臾持節按榆關,金城形勢奏書還。
受降橫奪單于膽,長樂全回聖主顏。
不學蒙恬絕地脈,誓同飛將定天山。
鐃歌倘俯長城窟,哀吹緣霜夜中發。
東都甲第金滿闉,京觀何人辨枯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菸火。
- 甘泉:地名,在今陝西省淳化縣西北。
- 推轂:比喻推薦人才,如推車前進。
- 羽書:古代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
- 屯營:軍隊駐紥的地方。
- 戊巳:古代軍營的代稱。
- 擊柝:敲梆子巡夜。
- 期門:漢武帝時設置的官職,掌琯皇帝的侍衛。
- 驃騎:古代將軍的名號。
- 鷫鸘裘:一種用鷫鸘鳥羽毛制成的裘衣。
- 量沙:比喻精打細算。
- 畫地:在地上畫圖,比喻策劃軍事行動。
- 關西俠:指趙員外,關西指函穀關以西地區。
- 逡巡:猶豫不前。
- 草檄文:起草檄文,即軍事文書。
- 長鋏:長劍。
- 野史:私家編撰的史書。
- 雲台:漢代宮中高台,常用來比喻功名顯赫的地方。
- 持節:古代使臣出使時手持的符節,代表皇帝的權威。
- 榆關:即山海關,古代重要的關隘。
- 金城:堅固的城池。
- 單於:古代匈奴的君主。
- 長樂:漢代宮殿名,這裡指皇帝的居所。
- 矇恬:秦朝名將,曾脩築長城。
- 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以勇猛善戰著稱。
- 天山:山脈名,位於今新疆。
- 鐃歌:古代軍中樂歌。
- 頫:曏下看。
- 哀吹:悲傷的樂聲。
- 東都:指洛陽,東漢的都城。
- 甲第:高大的宅第。
- 金滿闉:形容宅第豪華。
- 京觀:古代戰爭中,勝利者爲炫耀武功,收集敵人屍首,封土而成的高塚。
- 枯骨:指戰死者的遺骨。
繙譯
夜晚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呈現出一片赤紅,成千上萬的馬匹踏著鞦色南下。漢家推薦了三位將軍,他們的幕府中緊急文書不斷。在塞內的軍營中,軍隊駐紥稱戊巳,士兵們日夜敲梆子巡夜。射鳥的小孩被拜爲期門,牧羊的商人也得到了田宅的賞賜。人們紛紛爭相獻計獻策,但誰又能真正理解天子的憂慮呢?朝中的權貴都聚集在驃騎將軍的周圍,而書生們則多穿著鷫鸘裘。他們學會了精打細算地轉運糧食,也能在地上畫圖策劃軍事行動,以便封侯。趙君是關西的俠士,一生致力於報恩,身輕如葉。他能在馬背上猶豫不前地起草檄文,論兵時慷慨激昂地彈奏長劍。他不僅讓野史記載了他的良善,還希望在雲台上有他的功名。不久,他持節前往榆關,廻來時報告了金城的形勢。他的行動讓單於膽寒,也讓皇帝的臉上恢複了笑容。他不學矇恬破壞地脈,誓言要與飛將一起穩定天山。如果鐃歌能在長城腳下響起,悲傷的樂聲將在霜夜中傳出。東都的高大宅第金碧煇煌,但又有誰會去辨認那些戰死者的枯骨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朝時期邊疆的緊張侷勢和一位名叫趙員外的俠士的英勇事跡。詩中通過烽火、羽書等意象展現了戰爭的緊迫感,同時通過對趙員外的贊美,表達了對忠誠和勇敢的崇敬。詩的結尾通過對東都豪華宅第和戰死者枯骨的對比,暗示了戰爭的殘酷和權貴的冷漠,反映了詩人對和平與正義的曏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