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孫張穆叔從父命遠行至今半載杳無消息悵然感懷二首

遠別倉皇歸路長,王孫芳草怨斜陽。 祇知世子能共命,未念辭親亦有方。 針虎百身寧可贖,子胥一劍爲誰亡。 悠悠思子宮前水,欲賦招魂恐斷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倉皇:匆忙急迫。
  • 王孫芳草:出自《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指遊子不歸。
  • 世子:古代天子、諸侯的嫡長子。
  • 針虎:傳說中的怪獸,比喻難以贖回的罪過。
  • 子胥:伍子胥,春秋時期吳國大夫,因忠言逆耳被吳王夫差所殺。
  • 招魂:古代一種儀式,用以召喚亡魂。

翻譯

遠行歸來的路途漫長而匆忙,王孫在芳草萋萋的斜陽下感嘆遊子未歸。只知道世子能與國家共命運,卻未曾想到辭別親人也有其方式。即使有百身之罪也難以贖回,子胥一劍爲誰而亡?思子宮前悠悠流淌的水,想要賦詩招魂卻恐斷腸。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遠行未歸的外孫張穆叔的深切思念和憂慮。詩中運用了「王孫芳草」、「子胥一劍」等典故,增強了詩歌的文化底蘊和情感深度。通過描繪歸途的漫長、斜陽下的芳草以及思子宮前的水,營造出一種淒涼、悠遠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無盡思念和擔憂。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明代詩人王弘誨的高超藝術成就。

王弘誨

明廣東瓊州定安人,字少傳,號忠銘。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初釋褐,值海瑞廷杖下詔獄,力調護之。張居正當國,作《火樹篇》、《春雪歌》以諷。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