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三日誌事
古人不逢範希文,今人卻睹天水君。
白簡何能避綠盭,一絲力欲回千鈞。
自從聖主賜環後,海內洗足趨龍門。
爭噓舌津閏月旦,旋竊眼色爲風雲。
致君堯舜在早晚,慎莫便使巢由聞。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孟春:春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正月。
- 範希文: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 天水君:指當時的某位重要人物,具體指代不明。
- 白簡:古代用來書寫的白色竹簡或木簡,此處比喻清廉正直的官員。
- 綠盭:綠色的絲帶,古代官員的服飾,此處指權貴。
- 千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爲三十斤,千鈞比喻極重的責任或力量。
- 賜環:古代官員被貶後,皇帝賜予環佩以示召回,此處指被召回朝廷。
- 洗足:比喻準備行動,此處指準備進入朝廷。
- 龍門:古代科舉考試的場所,也比喻高官顯貴的地位。
- 噓舌津閏月旦:形容人們爭相議論,閏月旦指閏月的初一,比喻時間特殊。
- 竊眼色:偷偷使眼色,指暗中傳遞信息或意圖。
- 風雲:比喻權勢和地位的變遷。
- 致君堯舜:使君主達到堯舜那樣的治世,比喻輔佐君主達到理想的政治狀態。
- 巢由:指隱居的人,此處可能指隱士或不問世事的人。
翻譯
古人未能遇到范仲淹,而今人卻能見到天水君。 即使手持白簡,又怎能避開權貴的綠絲帶,一絲之力欲挽回千鈞重任。 自從聖明的君主賜予環佩召回後,海內的人們都準備進入朝廷,渴望登上龍門。 人們爭相議論,暗中傳遞眼色,以期待權勢和地位的變遷。 使君主達到堯舜那樣的治世,就在早晚之間,切莫讓隱居的人得知。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古代名臣范仲淹與當時重要人物天水君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清廉官員與權貴之間鬥爭的看法。詩中「白簡何能避綠盭,一絲力欲回千鈞」描繪了清廉官員在權貴面前的無奈與堅持。後文則反映了朝廷中的政治鬥爭和人們對權勢的渴望,同時詩人也表達了對輔佐君主達到理想政治狀態的期望,以及對隱士可能對此不聞不問的擔憂。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反映了明代士人對政治現實的深刻洞察和複雜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