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令尹關中王翁修西方業而滇南王太學持即心之說勝之頗成齟齬尋太學入謁博士選將行餘呼酒與息諍而別
關中王翁慕樂邦,焚香禮誦朝暮忙。兩兒計偕從放落,一媼牽衣任夜長。
滇南王生拍手笑,翁豈欲產蓮花房。野人心淨佛土淨,有口不復掛西方。
問餘誰者得衣鉢,餘亦左袒滇南王。忽然別我向京輦,謁選且赴中書堂。
蹇驢席帽辭江鄉,此時關中意氣強。遠公破例沽米汁,留與彭澤同一觴。
天宮人世俱茫茫,它年但坐青氈破,不妨歸去無津樑。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故令尹:前任縣令。
- 關中:地名,今陝西省中部地區。
- 王翁:姓王的老人。
- 西方業:指佛教修行,追求西方極樂世界。
- 滇南:地名,今雲南省南部。
- 王太學:姓王的學者。
- 即心之說:指佛教中的「即心即佛」教義,認爲心即是佛。
- 齟齬:意見不合。
- 博士:古代官職,負責教授經學。
- 京輦:京城,指北京。
- 謁選:參加選拔考試。
- 中書堂:古代官署,負責起草詔令。
- 蹇驢:跛腳的驢子,比喻行走不便。
- 席帽:古代的一種帽子。
- 江鄉:指江南地區。
- 遠公:指佛教高僧。
- 米汁:指酒。
- 彭澤:地名,今江西省彭澤縣。
- 青氈:指貧窮的生活環境。
- 津樑:橋樑,比喻達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徑。
翻譯
前任縣令關中的王翁,他嚮往佛教的極樂世界,每天忙於焚香禮拜和誦經。他的兩個兒子參加科舉考試卻未中,一個老婦人牽着他的衣袖,任由夜晚漫長。
滇南的學者王生嘲笑他,難道王翁是想在蓮花中誕生嗎?他說自己的心清淨,佛土也就清淨,不再掛在嘴邊的西方。
有人問我誰得到了真傳,我也是傾向於滇南的王生。突然間,王生要離開我前往京城,參加選拔考試並前往中書堂。
他騎着跛腳的驢子,戴着席帽,告別了江南的家鄉。這時,關中的王翁意氣風發。高僧破例買了酒,留下來與彭澤的陶淵明共飲一杯。
天宮和人間都是茫茫一片,將來坐在破舊的青氈上,也不妨礙我歸去,沒有橋樑也無所謂。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兩位對佛教有不同理解的人物:關中的王翁和滇南的王生。王翁忙於禮佛,而王生則持「即心即佛」的觀點,認爲心淨即是佛土淨。詩人通過這兩個人物的對比,表達了對佛教不同修行方式的思考。詩中還透露出詩人對世事的超然態度,認爲無論天宮還是人間,最終都是虛無,重要的是內心的清淨和自由。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反映了詩人對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和人生觀的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