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肅皇帝輓歌辭三首

玉塞驚宵柝,金橋罷舉烽。 始巢阿閣鳳,旋駕鼎湖龍。 門咽通神鼓,樓凝警夜鍾。 小臣觀吉從,猶誤欲東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玉塞:指邊塞,這裏特指玉門關,是古代中國西北邊疆的重要關隘。
  • 宵柝:夜間巡邏時敲擊的木柝,用以警戒。
  • 金橋:可能指宮廷中的橋樑,象徵着皇權的中心。
  • 舉烽: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通過點燃烽火傳遞信息。
  • 阿閣:指宮殿,特指皇帝的居所。
  • 鼎湖龍:傳說中黃帝在鼎湖乘龍昇天,這裏比喻皇帝去世。
  • 門咽:指宮門緊閉,氣氛沉重。
  • 通神鼓:古代用於祭祀或重要儀式的鼓。
  • 警夜鍾:夜間用於警戒的鐘聲。
  • 小臣:詩人自謙之詞,指自己。
  • 觀吉從:觀察吉兆,準備隨從皇帝。
  • 東封:指東巡封禪,古代帝王的一種祭祀活動,象徵着國家的繁榮和皇帝的權威。

翻譯

玉門關的邊塞夜間不再響起巡邏的木柝聲,金橋上的烽火也已熄滅。 鳳凰開始在宮殿的閣樓上築巢,而皇帝卻像鼎湖的龍一樣逝去。 宮門緊閉,神鼓聲沉悶,樓上的夜鍾凝重地敲響。 我這個小臣觀察着吉兆,準備隨從,卻誤以爲皇帝還會東巡封禪。

賞析

這首詩是李商隱爲哀悼昭肅皇帝而作的輓歌。詩中通過「玉塞驚宵柝,金橋罷舉烽」描繪了邊塞和宮廷的寂靜,象徵着皇帝的逝去帶來的國家安寧與沉寂。後兩句「始巢阿閣鳳,旋駕鼎湖龍」則巧妙地運用鳳凰和龍的象徵,表達了皇帝的尊貴與不朽。最後兩句「小臣觀吉從,猶誤欲東封」則反映了詩人對皇帝的忠誠與對國家未來的擔憂,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對皇帝逝世的深切哀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李商隱作爲唐代傑出詩人的藝術魅力。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