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

· 岑參
琵琶長笛曲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 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歸叵羅。 三更醉後軍中寢,無奈秦山歸夢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琵琶:一種彈撥樂器,起源於波斯,後傳入中國。
  • 長笛:古代的一種管樂器,與現代的長笛不同。
  • 相和:相互配合,和諧地演奏。
  • 羌兒:指羌族的年輕人。
  • 胡雛:指胡人的少年。
  • 渾炙:整隻燒烤。
  • 犁牛:即犛牛,一種生活在高原地區的牛。
  • 交河:地名,位於今新疆吐魯番市,古代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 叵羅:古代的一種酒器。
  • 秦山:指秦嶺,位於陝西省,是中國的重要山脈之一。

翻譯

琵琶與長笛的旋律相互融合,羌族的青年與胡人的少年齊聲歌唱。 整隻烤制的犛牛和野生的駱駝肉擺滿了宴席,交河的美酒盛放在古老的酒器中。 深夜三更,醉意中我在軍營中安然入睡,但夢迴秦嶺的願望卻難以實現。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代邊塞的宴會場景,通過琵琶、長笛的音樂與羌族、胡族少年的歌聲,展現了邊疆的多元文化交融。詩中提到的烤犛牛和野駱駝肉,以及交河美酒,反映了宴會的豐盛與熱鬧。最後兩句表達了詩人醉後的思鄉之情,儘管身在邊疆,心卻嚮往着遙遠的秦嶺,體現了詩人對家鄉的深深眷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之一。

岑參

岑參

岑參(cénshēn),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漢族,荊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時56歲,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 ► 4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