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蟲

如繰如織暮㗀㗀,應節催年使我愁。 行客語停孤店月,高人夢斷一牀秋。 風低蘚徑疑偏急,雨咽槐亭得暫休。 須付畫堂蘭燭畔,歌懷醉耳兩悠悠。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繰(qiāo):同「繅」,抽繭出絲。
  • 㗀(yōu):形容蟲鳴聲。
  • 行客:旅人。
  • 高人:指隱士或超凡脫俗的人。
  • 咽(yè):聲音因阻塞而低沉。
  • 蘭燭:芳香的蠟燭。

翻譯

草叢中的蟲鳴聲如同繅絲織布般連綿不斷,到了傍晚更是㗀㗀作響,這聲音隨着時節的更替催促着年華的流逝,使我感到憂愁。旅人在孤寂的客店中停下腳步,對着懸掛的明月訴說心事;而超凡脫俗的人則在秋夜的牀上,夢境中斷,感受到秋意的涼薄。風輕輕吹過低矮的蘚徑,似乎在懷疑什麼而顯得急促;雨聲在槐樹下的亭子中低沉地嚥着,讓人得以暫時休憩。應該把這幅景象交付給畫堂旁的蘭燭邊,讓歌聲和醉意中的耳朵一同悠然自得。

賞析

這首作品以草蟲的鳴聲爲背景,描繪了秋夜的孤寂與旅人的愁思。詩中「如繰如織」形容蟲鳴的連綿不絕,與「暮㗀㗀」相結合,營造出一種時光流逝的哀愁氛圍。後文通過「行客」與「高人」的對比,展現了不同人在秋夜中的心境。風、雨的描寫細膩入微,增添了詩意的層次感。結尾的「須付畫堂蘭燭畔,歌懷醉耳兩悠悠」則表達了詩人希望將這份秋夜的感受與歌聲、醉意一同留存的願望,體現了對美好時光的珍惜與留戀。

李鹹用

李鹹用

李鹹用,唐,生卒年不詳。族望隴西(今甘肅臨洮)。習儒業,久不第,曾應闢爲推官。因唐末亂離,仕途不達,遂寓居廬山等地。生平事蹟散見宋楊萬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一〇《殷文圭》附。鹹用工詩,尤擅樂府、律詩。所作多憂亂失意之詞。爲善寫“徵人悽苦之情”,有“國風之遺音,江左之異曲”(《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辛文房則詆爲“氣格卑下”(《唐才子傳》)。與修睦、來鵬等有交誼,時有唱酬。作詩頗多,《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披沙集》6卷。《全唐詩》存詩3卷。 ► 1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