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自古以來,就沒有能繫住太陽的長繩,逝水東流,白雲舒捲,更令人悵恨不勝。
正想向仙人麻姑買下滄海,哎,只賸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注釋
謁山:拜謁名山。謁,拜見、朝見。
繫日乏長繩:用傅休奕《九曲歌》“歲暮景邁群光絕,安得長繩繫白日”句意,說明時光難以留駐。
水去:含有兩個意思:一、與“雲回”一樣是所見景象,含有“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的意思;二、指時間的消逝。《論語》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話,是把時間比作流水。李商隱進而把流水當作時間。
恨不勝:悵恨不盡。勝,盡。
麻姑: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仙。《神仙傳》載,麻姑對王方平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爲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者會時略半,豈將復還爲陵陸乎?”李商隱據此想像滄海(指東海)是麻姑所有的。
一杯春露:指滄海之水(也就是滄海里所匯聚的時間)已少到只剩一杯了。
序
《謁山》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登高山望見水去雲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創作的七絕。這首詩運用大膽的想象和誇張手法,揭示了歲月難再、世事無常這一宇宙、人生和社會現象,表現了詩人對歲月無情流逝的無奈,也隱含着對自己懷才不遇、抱負難展的不幸遭遇的哀嘆。全詩風格奇幻瑰麗,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賞析
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富浪漫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从来系日乏长绳”,诗人开篇运用典故,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可留的怅惘之情。古人想用绳子来拉住西沉的太阳,以此挽留时光的流逝,可是又哪有这么长的绳子呢?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系日的长绳,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时间无穷无尽的流逝。“水去云回恨不胜”,登高望远,但见滚滚江河向东流去,永无休止。这一日日、一天天、一年年相似的每一刻仿佛都在重来,鸟去又飞回,春去又春归,但就是这表面的轮回中,有多少峥嵘的岁月在无情地流逝。轮回一日意味着一天已经过去,轮回一春,意味着一年已过去,从老人到儿童的轮回,意味着一代人已经过去。太阳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不断更替,这其中蕴含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多少悲哀和无奈。
诗人伤感至极,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境:“欲就麻姑买沧海”,何不把沧海买过来,如此一来,时间就可以永远由我来把握了!自古百川归大海,把沧海买过来,流逝的一切不就又重新回来了吗?现在沧海已属于麻姑了,不如去向麻姑买下来。乍读似觉这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浪漫主义的思维赋予了诗人极尽的幻想,在感叹人世短暂,时间飞速流逝的迷惘中似乎发现了极好的办法。不过,纵然有此想法,麻姑又在哪里?又用什么东西去与她交换这宇宙的瑰宝?自古以来。朝代变迁,沧海变桑田都是不争的事实,又有谁能摆脱命运的轨迹?纵有了沧海在手谁又能保证它不又会变成桑田。“一杯春露冷如冰”意为,蓬山周围的海水,据说现在也变浅了,将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也许麻姑也拿它没办法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透悟到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诗人曾一度豪情万丈的幻想,瞬间又黯淡下来。诗末两句跨度极大,由对浩瀚的海水充满了无穷的幻想到瞬问的返回现实,这一时空的跳跃,落差之大,让人无法接受,然而也正是这极大的反差,才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极大的感伤:毕竟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生苦短,自己人生旅程过半,尚一事无成。
诗人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诗情画意,也许正可以借用和诗人同时的李德裕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系日:系住太陽,指畱住時光。
- 麻姑: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仙。
繙譯
自古以來想系住太陽是缺乏長繩,水去雲廻讓人遺憾不已難以承受。想要曏麻姑買下整個滄海,可歎那一盃春露卻冰冷如冰。
賞析
這首詩充滿了奇特的想象和濃厚的哲理意味。詩人開篇感慨時光無法用長繩系住,流露出對時光匆匆流逝的無奈和遺憾。後兩句更是大膽而新奇,想“買滄海”展現出一種近乎天真的願望,但最終卻以“一盃春露冷如冰”結尾,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營造出一種空霛而又深邃的意境。在短小的篇幅中,表達了對自然、時光和人生的思考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