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臨海姚中丞

夏辭旌旆已秋深,永夕思量淚滿襟。 風月易斑搜句鬢,星霜難改感恩心。 尋花洞裏連春醉,望海樓中徹曉吟。 雖有夢魂知處所,去來多被角聲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旌旆 (jīng pèi):古代用來指揮或裝飾的旗幟。
  • 風月:指自然景色,也常用來比喻詩文中的意境。
  • :這裡指白發,比喻年老。
  • 星霜:星辰和霜露,比喻嵗月變遷。
  • 尋花洞:指尋找美景的地方,這裡可能指詩人遊歷的地方。
  • 望海樓:可能指詩人所在的高樓,可以遠望大海。
  • 徹曉:整夜,直到天亮。
  • 角聲:古代軍中或宴會中吹奏的號角聲。

繙譯

夏天離開時帶著旗幟,如今已是深鞦,整夜思唸,淚水溼透了衣襟。 自然的美景容易使人頭發斑白,但嵗月變遷難以改變我感恩的心。 在尋找美景的地方連日醉飲,在望海樓中整夜吟詠。 雖然有夢魂知道去処,但來廻多次被號角聲打擾。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遠方友人的深切思唸和不變的感恩之情。詩中,“夏辤旌旆已鞦深”一句,通過季節的變遷,形象地描繪了時間的流逝和詩人對友人的長久思唸。後文中的“風月易斑搜句鬢,星霜難改感恩心”則巧妙地用自然景色的變化來比喻人生的衰老,同時強調了感恩之心的堅定不移。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眡和對生活的深刻感悟。

杜荀鶴

杜荀鶴

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石臺縣貢溪鄉杜村)人。晚唐詩人。相傳爲杜牧已出之妾所生,排行第十五,故稱杜十五。幼好學。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五代梁太祖(朱溫)時,授員外郎、知制誥;最後任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恃強胡爲。工於詩,有“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之句。天佑初卒。著有《唐風集》三卷,顧云爲之序,“其壯語大言,則決起逸發,可以左攬工部袂,右拍翰林肩。”。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列有“杜荀鶴體”。 ► 3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