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捨生求道:指爲了追求佛法真理而不惜犧牲生命。
- 乞腦剜身:比喻極端的苦行,乞求剜去身體的一部分以示虔誠。
- 大去:指死亡。
- 欺粟顆:比喻微小的事物。
- 小來:指生命之初,出生。
- 隱針鋒:比喻極其微小,難以察覺。
- 蚌胎:指蚌中的珍珠,比喻珍貴之物。
- 新桂:新生的桂樹,比喻新生事物。
- 琥珀:一種化石樹脂,比喻珍貴的記憶或事物。
- 舊鬆:古老的松樹,比喻過去的記憶或事物。
- 貝多:佛教經典。
- 三生:佛教中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翻譯
爲了追求佛法真理,不惜犧牲生命,這樣的前例已有;乞求剜去身體的一部分以示虔誠,這樣的誓願更是沉重。死亡時應當能夠超越微小如粟粒的事物,出生時也能隱藏於細如針尖之處。珍珠尚未成熟時,渴望新生的桂樹;琥珀剛形成時,回憶起古老的松樹。如果相信佛教經典中的真實教誨,那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我們都在同一座樓中聆聽同一聲鐘響。
賞析
這首詩通過豐富的佛教意象和深邃的哲理,表達了詩人對佛法真理的追求和對生命輪迴的深刻理解。詩中「捨生求道」和「乞腦剜身」展現了極端的宗教虔誠,而「大去便應欺粟顆,小來兼可隱針鋒」則巧妙地運用比喻,表達了生死輪迴中的微妙與超越。後兩句通過對「蚌胎」與「新桂」、「琥珀」與「舊鬆」的對比,進一步探討了時間的流轉與記憶的珍貴。結尾的「三生同聽一樓鍾」則是對生命連續性和宇宙統一性的詩意表達,體現了詩人對佛教三世觀念的深刻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