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嶠
羽檄本宣明,由來敷木聲。 聯翩通漢國,迢遞入燕營。 毛義持書去,張儀韞璧行。 曹風雖覺愈,陳草始知名。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檄(xí):古代用於徵召、聲討等的官方文書。
  • 羽檄:插有羽毛的緊急軍事文書。
  • 宣明:明白宣示。
  • 敷木聲:指檄文的聲音,比喻檄文的傳播。
  • 聯翩:連續不斷。
  • 漢國:指漢朝,此處泛指中原地區。
  • 迢遞:遙遠。
  • 燕營:指燕國的軍營,燕國位於今河北省北部。
  • 毛義:人名,具體不詳,可能是指傳遞檄文的人。
  • 持書去:拿着文書去傳遞。
  • 張儀: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此處可能指其利用檄文進行外交活動。
  • 韞璧行:帶着璧玉行走,璧玉在古代常作爲禮物或信物。
  • 曹風:指曹國的風俗或政策。
  • 陳草:指陳國的草木,此處可能比喻陳國的消息或情況。
  • 覺愈:感覺更好,此處可能指曹國的政策或風俗得到了改善。
  • 知名:被人所知。

翻譯

羽檄這種文書本來就明白宣示,自古以來就通過木聲傳播。 它連續不斷地通達漢國,遙遠地傳入燕國的軍營。 毛義拿着文書去傳遞,張儀帶着璧玉行走。 曹國的風俗雖然感覺更好了,但陳國的草木纔開始爲人所知。

賞析

這首作品描述了檄文的重要性和傳播過程,通過歷史人物毛義和張儀的行動,展現了檄文的傳遞和影響力。詩中「聯翩通漢國,迢遞入燕營」描繪了檄文迅速而遙遠的傳播,體現了其在軍事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後兩句則通過曹國和陳國的對比,隱喻了檄文帶來的變化和影響,使得原本不爲人知的情況變得廣爲人知。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檄文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李嶠

李嶠

唐趙州贊皇人,字巨山。年二十,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遷給事中。武則天時,來俊臣興狄仁傑獄,嶠複驗,辯其無罪,忤旨,出爲潤州司馬。旋入爲鳳閣舍人,文冊大號令,多委其主之。聖歷初,與姚崇偕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俄轉鸞臺侍郎,依舊平章事,監修國史。中宗神龍初,貶通州刺史,數月即召回,旋又拜相。睿宗即位,再被貶,尋以年老致仕。玄宗時貶廬州別駕卒,年七十。工詩文,與蘇味道齊名,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號文章四友。有集。 ► 199篇诗文

李嶠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