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檄(xí):古代用於徵召、聲討等的官方文書。
- 羽檄:插有羽毛的緊急軍事文書。
- 宣明:明白宣示。
- 敷木聲:指檄文的聲音,比喻檄文的傳播。
- 聯翩:連續不斷。
- 漢國:指漢朝,此處泛指中原地區。
- 迢遞:遙遠。
- 燕營:指燕國的軍營,燕國位於今河北省北部。
- 毛義:人名,具體不詳,可能是指傳遞檄文的人。
- 持書去:拿着文書去傳遞。
- 張儀: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此處可能指其利用檄文進行外交活動。
- 韞璧行:帶着璧玉行走,璧玉在古代常作爲禮物或信物。
- 曹風:指曹國的風俗或政策。
- 陳草:指陳國的草木,此處可能比喻陳國的消息或情況。
- 覺愈:感覺更好,此處可能指曹國的政策或風俗得到了改善。
- 知名:被人所知。
翻譯
羽檄這種文書本來就明白宣示,自古以來就通過木聲傳播。 它連續不斷地通達漢國,遙遠地傳入燕國的軍營。 毛義拿着文書去傳遞,張儀帶着璧玉行走。 曹國的風俗雖然感覺更好了,但陳國的草木纔開始爲人所知。
賞析
這首作品描述了檄文的重要性和傳播過程,通過歷史人物毛義和張儀的行動,展現了檄文的傳遞和影響力。詩中「聯翩通漢國,迢遞入燕營」描繪了檄文迅速而遙遠的傳播,體現了其在軍事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後兩句則通過曹國和陳國的對比,隱喻了檄文帶來的變化和影響,使得原本不爲人知的情況變得廣爲人知。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檄文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