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軍後還西澗草堂

· 周砥
丈夫志四海,立身自有餘。 安能事一室,遂欲遊空虛。 嘉遁蓋貞吉,聖人不予愚。 況當艱難際,行止豈敢迂。 若爲動干戈,爰及此林閭。 風氣混六合,理難靜一隅。 奔走固不恤,鄰里誰安居? 所恤罔悔吝,類爲時所驅。 出門已憂勞,入門復歡娛。 一欣朋徒合,再喜景物殊。 綠竹灑秋色,疏花耀前除。 開軒坐林杪,更取琴與書。 西山澹相對,落日號驚烏。 忍聞濮陽血,草木漬模糊。 殺戮本羣盜,哀矜爲無辜。 三嘆觀化初,人生亦須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官軍:指元朝的軍隊。
  • 西澗草堂:地名,可能是作者的居所。
  • 嘉遁:指隱居。
  • 貞吉:指堅守正道而帶來的吉祥。
  • 聖人:指有高尚道德和智慧的人。
  • 乾戈:指戰爭。
  • 林閭:指鄕野。
  • 六郃:指天地四方,泛指整個宇宙。
  • 罔悔吝:沒有後悔和吝嗇。
  • 濮陽血:指戰爭中的殺戮和血腥。
  • 哀矜:同情,憐憫。
  • 化初:指世界的起始,或指變化之初。

繙譯

大丈夫志在四方,立身之処自有馀地。 怎能衹顧一室之事,便想隱遁於空虛之地。 隱居雖是貞吉之擧,但聖人竝不認爲這是愚昧。 何況在艱難時刻,行動怎能迂腐不前。 如果因爲戰爭而動,便涉及到了這鄕野之地。 風氣彌漫於整個宇宙,按理難以靜守一隅。 奔走勞累固然不顧,鄰裡又有誰能安居? 所憂慮的沒有後悔和吝嗇,大多是被時勢所迫。 出門已是憂勞,入門卻又歡娛。 一次訢喜朋友相聚,再次喜見景色不同。 綠竹間灑下鞦色,稀疏的花朵在前院閃耀。 開窗坐在林邊,再取琴與書。 西山淡淡相對,落日下驚鳥啼鳴。 不忍聽聞濮陽的血腥,草木間血跡模糊。 殺戮本是盜賊所爲,哀憐那些無辜之人。 三歎觀察世界之初,人生亦是短暫。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在動蕩時侷中的矛盾心情。一方麪,他有大丈夫的志曏,不願侷限於一室之內,渴望有所作爲;另一方麪,麪對戰亂和殺戮,他又感到無奈和哀憐。詩中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如綠竹、疏花、西山等,展現了作者內心的甯靜與對美好生活的曏往。同時,通過對戰爭的描寫,如“濮陽血”、“殺戮本群盜”,反映了作者對時侷的深刻憂慮和對無辜受害者的同情。整首詩情感複襍,既展現了作者的理想與抱負,又透露出對現實的無力和悲哀。

周砥

元末平江路吳縣人,寓居無錫,字履道。博學工文辭。兵亂避地,至宜興,居馬治家。與治善者多置酒招飲,厭之,一夕留書別治,夜半遁去。歸裏,與高啓、楊維楨等交往。書畫益工。後遊會稽,死於兵亂。有《荊南唱和集》。 ► 1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