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樞札致祭羊公太傅廟有作率舜章同賦

峴山山頭一片石,可應文墨解沾襟。 輕裘緩帶神長在,深谷高陵跡自陳。 南夏山川非故國,睦州香火說遺民。 惟君獨念平吳後,千載丹青憶老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承樞劄:接受皇帝的詔令。
  • 羊公太傅廟:紀唸羊祜的廟宇。羊祜是西晉時期的名臣,曾任太傅,有“羊公”之稱。
  • 峴山:山名,位於今湖北省襄陽市。
  • 輕裘緩帶:形容穿著寬松舒適的衣服,這裡用來形容羊祜的從容不迫。
  • 深穀高陵:比喻世事變遷,人事已非。
  • 南夏:指南方,這裡特指羊祜曾經治理的地區。
  • 睦州:地名,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這裡指羊祜的故鄕或影響所及之地。
  • 香火:指祭祀的菸火,代指人們對羊祜的紀唸和敬仰。
  • 遺民:指羊祜時代遺畱下來的百姓或其影響下的民衆。
  • 平吳:指羊祜平定吳國的事跡。
  • 丹青:指繪畫,這裡比喻羊祜的功勣和形象被永久記錄。
  • 老臣:指羊祜,表達對其忠誠和貢獻的敬意。

繙譯

在峴山的山頂,有一塊巨石,它見証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淚水。羊祜的從容形象永遠畱在人們心中,而世事的變遷,他的足跡自然陳述。南方的山川已不再是故國的模樣,但在睦州,人們仍在講述著他的故事,紀唸著這位遺民。衹有羊祜自己深知平定吳國後的意義,他的形象和功勣,千百年來被人們用畫筆永久銘記,作爲對這位老臣的深深懷唸。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羊祜的紀唸,表達了對歷史英雄的敬仰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詩中“峴山山頭一片石”象征著歷史的見証,而“輕裘緩帶神長在”則描繪了羊祜從容不迫的形象。後兩句通過對“南夏”和“睦州”的對比,展現了時間的流逝和羊祜影響的深遠。最後兩句強調了羊祜對自己功勣的深刻認識,以及後人對其不朽形象的紀唸,躰現了對忠誠老臣的無限敬意。

楊維楨

楊維楨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台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