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馬伯庸尚書

· 虞集
邃閣晨趨禁掖西,暮街騎馬及雞棲。 退朝每想花邊散,得句應從竹上題。 賜被南宮無宿火,齋居方丈有蒸藜。 鳳池何似承明近,久候文星共聚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邃閣(suì gé):深邃的閣樓。
  • 禁掖(jìn yè):皇宮中的旁舍,泛指宮廷。
  • 雞棲(jī qī):雞歸巢,指傍晚時分。
  • 退朝:官員結束朝會。
  • 得句:得到詩句,指作詩。
  • 竹上題:在竹子上題詩,古代文人常在竹簡上書寫。
  • 賜被南宮:指在南宮(古代皇子或貴族子弟的學府)得到皇帝的賞賜。
  • 無宿火:沒有熄滅的火,指夜間的燈火。
  • 齋居方丈:指在寺廟中靜修。
  • 蒸藜(zhēng lí):煮藜,藜是一種野菜,這裏指簡單的食物。
  • 鳳池:指皇宮中的池塘,比喻朝廷。
  • 承明:古代宮殿名,這裏指朝廷。
  • 文星:文曲星,指文學才華。
  • 聚奎:指文人聚集。

翻譯

清晨,我在深邃的閣樓中向禁宮的西側行去,傍晚時分,我騎馬在街上,直到雞歸巢。每次朝會結束,我總想在花叢中漫步,每當得到詩句,我便在竹子上題寫。在南宮得到皇帝的賞賜,夜晚的燈火不熄,我在寺廟中靜修,吃着簡單的食物。朝廷中的池塘何以比得上承明殿的近處,我長久地等待着文學才子們的聚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宮廷中的日常生活和內心感受。詩中通過對清晨和傍晚的對比,展現了時間的流轉和日常的忙碌。同時,通過「退朝每想花邊散」和「得句應從竹上題」表達了對自然和文學的熱愛。最後兩句則透露出對文人聚集的期待和對朝廷生活的感慨。整體上,詩歌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宮廷生活的複雜情感。

虞集

虞集

元臨川崇仁人,字伯生,號邵庵。先世爲蜀人。宋亡,父汲僑居崇仁。少受家學,讀諸經,通其大義。嘗從吳澄遊。成宗大德初,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歷國子助教、博士。仁宗時,遷集賢修撰,議學校事,主張學官當用經明行修成德之士,不可猥以資格用人。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閣侍書學士。領修《經世大典》。帝崩,以目疾,又爲貴近所忌,謝病歸。卒諡文靖。集弘才博識,工詩文。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 ► 4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