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蛩

· 黃玠
嘖嘖復嘖嘖,候蟲催織作。 少婦對秋缸,淚逐燈花落。 向來陌上桑,根株盡漂泊。 綀衣恐不完,尚敢望紈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嘖嘖(zé zé):形容蟲鳴聲。
  • 候蟲:指隨季節而生或發鳴聲的崑蟲,如夏天的蟬、鞦天的蟋蟀等。
  • 織作:指織佈。
  • 鞦缸:指鞦天的燈。
  • 陌上桑:田間小路上的桑樹,這裡比喻女子的生活環境或命運。
  • 根株:指植物的根部和莖部。
  • 漂泊:比喻生活不穩定,四処流浪。
  • 綀衣(shū yī):粗糙的佈衣。
  • 紈帛(wán bó):細絹,比喻精美的衣物。

繙譯

蟲鳴聲嘖嘖不斷,鞦天的崑蟲催促著織佈。 少婦對著鞦天的燈火,淚水隨著燈花一同落下。 昔日田間小路上的桑樹,如今根株都已漂泊無依。 粗糙的佈衣恐怕都難以完整,更不敢奢望精美的細絹。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鞦蟲的鳴叫和少婦的孤獨形象,描繪了一個淒涼的鞦夜場景。詩中“嘖嘖複嘖嘖”的蟲鳴聲,不僅增添了鞦夜的寂寥,也象征著少婦內心的焦慮和無奈。少婦對著鞦燈流淚,反映了她對過去美好生活的懷唸和對現狀的無奈。詩的最後兩句,通過對比粗糙的佈衣和精美的細絹,深刻表達了少婦生活的艱辛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動蕩給普通人生活帶來的影響。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一首優秀的元代詩歌。

黃玠

元慶元定海人,字伯成,號弁山小隱。黃震曾孫。幼勵志操,不隨世俗,躬行力踐,以聖賢自期。隱居教授,孝養雙親。晚年樂吳興山水,卜居弁山。卒年八十。有《弁山集》、《知非稿》等。 ► 37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