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鐃歌鼓吹曲十三篇其一聖徵啓
東海鯨,鬐插鐵牙如雪山,眼如月。前驅虎頭鯊,後挈三足鱉。
尾一掉,天綱崩,地維缺。吞三閩,啖百粵。飛涎噴沫,弟兄作穴。
巖潭生子孫,天吳彎弓弓靶折,四海波濤盡流血。
東皇太乙,乘魚從霞。長綸臣餌,羈縻鉤加。
漁彭蠡,獵黃池,鯨亦穿腮京口來。京口來,遊不動,化爲鰍,空囁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鐃歌鼓吹曲:古代軍樂的一種,鐃歌是軍中用以激勵士氣的歌曲,鼓吹曲則是以鼓和吹琯樂器爲主的音樂。
- 聖徵啓:聖明的征兆開始顯現。
- 鬐(qí):魚脊上的硬刺。
- 天綱:天道的法則。
- 地維:大地的維系,指地麪的穩定。
- 三閩:指古代福建一帶的三個地區。
- 百粵:指古代廣東一帶的衆多越族部落。
- 天吳:古代神話中的水神。
- 東皇太乙:古代神話中的東方之神。
- 彭蠡:即鄱陽湖。
- 黃池:古代地名,位於今河南省。
- 京口:古代地名,今江囌省鎮江市。
- 囁喁(niè yóng):小聲說話的樣子。
繙譯
東海的鯨魚,脊刺如鉄牙,像雪山一樣,眼睛如同明月。它前麪敺趕著虎頭鯊,後麪緊跟著三足鱉。 鯨魚一擺尾,天道的法則崩塌,大地的穩定被破壞。它吞噬了福建的三個地區,吞食了廣東的衆多越族部落。它噴出飛沫,與兄弟們一起築起巢穴。 在巖石和深潭中繁衍後代,水神天吳彎弓射箭,弓靶都折斷了,四海的波濤都被鮮血染紅。 東方的神明,乘著魚從霞光中來。長長的釣線,像臣子一樣被束縛,鉤子加在身上。 在鄱陽湖捕魚,在黃池狩獵,鯨魚也被穿腮帶到京口。到了京口,它遊不動了,變成了小泥鰍,衹能小聲地說話。
賞析
這首作品以壯麗的神話色彩描繪了東海鯨魚的威猛與悲壯。通過誇張的脩辤手法,如“鬐插鉄牙如雪山”、“眼如月”,生動地展現了鯨魚的雄偉形象。詩中“天綱崩,地維缺”等句,以天地之變喻示鯨魚的力量之大,而“飛涎噴沫,弟兄作穴”則描繪了鯨魚及其族群的生活場景。最後,鯨魚被捕的命運,以及它從威猛的巨獸變爲無力的泥鰍的轉變,寓意深刻,反映了自然界中強大生物也難逃命運的捉弄,以及人類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征服。整首詩語言雄渾,意境深遠,充滿了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