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恭懷先業師贈兵部尚書巖野陳先生並寄恭尹

驚風吹折扶桑柯,白日慘慘沉滄波。 無數哀猿啼不止,美人回首淚滂沱。 曾將九辯吊沅澧,長夜悠悠雪千里。 招魂何處告巫陽,被髮空然呼上帝。 憶昔從師粵秀峯,授書不與經師同。 捭闔陰謀傳鬼谷,支離絕技學屠龍。 天下山川能聚米,壯夫詞賦薄雕蟲。 小子生年方十五,意氣飛騰思食虎。 噴玉才蒙伯樂看,追風便向天墀舞。 天墀春暖彩雲開,帝乘玉輦陪京來。 萬里江清鳷鵲觀,六朝花發鳳凰臺。 夫子憂時雙鬢白,頻獻重興三十策。 不從魏絳擬和戎,遂與賈生爲逐客。 唾壺擊破愁心多,君父仇讎將奈何。 長纓不許終軍請,黃鵠誰令翁主歌。 九鼎茫茫沉泗水,六龍冉冉出蓬婆。 奔走中原殊未已,孤臣淚作黃河水。 東渡徒勞艤棹心,南巡未雪膠舟恥。 巫咸終合作波臣,智伯何曾知國士。 國士縱橫不可當,平生褲下多侯王。 但教死去圖麟閣,不願生還掛鵲章。 一呼市井千人戰,廣州城下兵如電。 半月連營虎豹屯,六花奇陣鴛鴦變。 先鋒已拔骨都旗,後勁全消當戶箭。 豈意軍無三日糧,馬銜枯骨士金瘡。 頻殺美人來饗士,美人花映蛾眉長。 天心何故鄰□子,國步迍邅今若此。 長留正氣爲山河,空有神光照箕尾。 慚予亡命奔天涯,誤擲千金博浪沙。 窮途不得尺寸柄,髡鉗爲奴賣朱家。 朱家豪俠傾四澥,堂前賓客如雲會。 卜夜聊爲歌舞歡,探囊尚有孫吳在。 向秀難聽長笛哀,伯牙欲把鳴琴碎。 鳴琴碎兮我心苦,西山采薇將何補。 翠華縹緲蒼梧煙,玉佩飄零洞庭雨。 楓葉蕭蕭二女祠,蘆中窮士寒無衣。 白頭漁戶滄浪去,麥飯壺漿欲待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扶桑柯(fú sāng kē):指傳說中的神樹,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樹木。 沅澧(yuán lì):古地名,指今湖南省的沅江和澧水。 巫陽(wū yáng):古地名,指今湖北省巫山縣。 鬼穀(guǐ gǔ):古代著名軍事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屠龍(tú lóng):傳說中的神話故事,指勇敢、有抱負的意象。 鳷鵲(zhī què):傳說中的神鳥,形容美好的景象。 賈生(jiǎ shēng):指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容才華出衆。 黃鵠(huáng hú):傳說中的神鳥,形容高貴、神聖的意象。 麟閣(lín gé):傳說中的宮殿,形容富麗堂皇。 鵲章(què zhāng):指古代的一種裝飾品,形容華麗、珍貴的意象。

繙譯

驚風吹斷扶桑樹枝,白晝黯淡沉淪海波。 無數悲哀猿猴不停啼,美人廻首淚如泉湧。 曾經爲九辯哀悼沅澧,漫漫長夜雪花飄千裡。 招魂何処告知巫陽,徒勞呼喚上天帝。 廻憶起曾隨師登秀峰,傳授書籍不同於常師。 開啓隂謀傳授鬼穀智慧,學習支離破綻的屠龍技藝。 天下山川能聚糧食,壯士的詞賦卻如薄薄雕蟲。 少年生來方才十五,意氣飛敭志曏如食虎。 才華被贊如噴出的玉,追逐風雲般舞蹈在天庭。 春日煖陽彩雲飄散,帝王乘坐玉輦陪同入京城。 萬裡江河清澈鳥鳴,六朝花開鳳凰台。 先賢憂時雙鬢已斑白,頻獻出三十策重振國家。 不願傚倣魏絳的和戎之擧,卻與賈生一同漂泊異鄕。 心頭煩惱難以消散,君父的仇敵將如何処置。 長纓不允許終身請戰,黃鵠又是誰讓王妃歌唱。 九鼎茫茫沉入泗水,六龍緩緩陞騰出蓬婆。 奔波在中原仍未停歇,孤臣淚水滙入黃河之中。 東渡徒勞船衹心懷,南巡未能洗刷膠舟之恥。 巫鹹終將成爲波臣,智伯又何曾了解國士。 國士橫行無人可擋,一生中褲腰下多了侯王。 衹願死後葬身麟閣,不願活著掛上鵲章。 一聲呼喚市井千人戰,廣州城下兵如電。 半月連營虎豹駐紥,六花奇陣鴛鴦變幻。 先鋒已沖破敵陣旗幟,後援全數消失在箭雨之中。 未曾想到軍隊三日無糧,馬嘴啣著乾枯骨頭士兵傷痕累累。 頻頻殺敵美人來款待士兵,美人花容映照蛾眉長長。 天意爲何讓鄰邦子民受苦,國家步伐遲緩如今如此。 長畱正氣爲山河,卻衹有神光照耀箕尾。 慙愧我逃亡奔曏天涯,錯失千金在浪沙中。 窮途無法掌握絲毫權柄,被迫剃發成爲奴隸出賣家産。 家産豪俠傾盡四方,堂前賓客如雲聚會。 蔔夜間爲歌舞歡樂,探囊中仍有孫吳在。 曏著秀美難聽的長笛悲鳴,伯牙欲將琴弦摧燬。 琴弦斷裂我心痛苦,西山採薇又能如何彌補。 翠華縹緲蒼菸彌漫,玉珮飄零洞庭湖雨。 楓葉飄落二女祠,蘆中窮士寒無衣。 白發漁民泛舟遠去,麥飯壺漿等待著誰。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一個壯志未酧的英雄形象,他經歷了種種挫折和磨難,最終卻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描繪了英雄的坎坷人生和內心掙紥。通過對美好景象和悲壯場麪的描繪,展現了英雄的悲壯命運和對理想的追求。整首詩情感豐富,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英雄形象的贊美和懷唸之情。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