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廉李咸池就先塋結倚雲廬栽竹種黍爲適餘同長公登憩得近體二首
卜築巖阿儗草廬,肯當清世浪居諸。
白雲深處思無限,綠水流時興有餘。
栽就蒼筤供玉矢,培成和黍薦天廚。
公車久識真人氣,未許山中只著書。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孝廉(xiào lián):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稱號,指品行端正、孝順父母的考生。
李咸池(Lǐ Xiánchí):古代文學家。
先塋(xiān tíng):先人的墳墓。
結倚(jié yǐ):結構依靠。
雲廬(yún lú):高處的房屋。
種黍(zhòng shǔ):種植黍稷,古代的一種糧食作物。
適餘(shì yú):供應自己。
公登(gōng dēng):指文人雅士。
憩(qì):休息。
近體(jìn tǐ):指古代詩歌體裁之一。
翻譯
孝廉李咸池在先人的墳墓旁建起了依靠高處的房屋,種植黍稷作爲自己的食糧。他思慮無限,如同白雲深處;他的創作靈感源源不斷,如同綠水流淌。他種植了蒼筤,供奉給神明;培育出豐收的黍稷,獻給天庭。他乘坐公車久慕真人的風采,但他並不只是在山中著書立說。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孝廉李咸池的生活和創作狀態。他在清幽的環境中安居樂業,以種植黍稷爲生,思緒如白雲深處般廣闊,創作靈感如綠水流淌般源源不斷。他不僅注重物質生活的供應,還有着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對真善美的追求。整首詩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清靜淡泊生活的嚮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