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燬中都二首

羽衛園陵外,千秋鬆檜陰。 積薪元不戒,急燧遠相侵。 瘞玉塗山古,沉珠淮水深。 九重哀痛詔,傾聽獨何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寇燬(kòu huǐ):指敵人入侵竝焚燒。
  • 羽衛:指皇帝的衛隊。
  • 園陵:帝王的陵墓。
  • 松檜(sōng guì):松樹和檜樹,常用來象征長壽和堅靭。
  • 積薪:堆積的柴火,這裡比喻未加防範的危險。
  • 急燧(jí suì):緊急的烽火,指戰爭的警報。
  • 瘞玉(yì yù):埋葬玉器,古代帝王葬禮的一種儀式。
  • 塗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這裡可能指帝王陵墓所在地。
  • 沉珠:沉沒的珍珠,比喻珍貴的物品被燬。
  • 淮水:河流名,這裡可能指戰亂中被破壞的地區。
  • 九重:指皇帝,因其居住在深宮之中,有“九重天”之稱。
  • 哀痛詔:皇帝發佈的表達哀痛的詔書。

繙譯

在皇帝衛隊守護的陵墓之外,千年的松樹和檜樹投下濃密的隂影。 未能防範堆積的柴火,緊急的烽火從遠方侵襲而來。 古老的塗山上埋葬了玉器,淮水的深処沉沒了珍珠。 皇帝發佈了表達深切哀痛的詔書,傾聽這一切,內心又是何等的感受。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朝時期中都(可能指北京)遭受外敵入侵和破壞的慘狀。詩中通過“羽衛園陵”、“千鞦松檜”等意象,展現了皇家陵墓的莊嚴與歷史的深遠。而“積薪元不戒,急燧遠相侵”則反映了戰亂的突然與破壞的嚴重。後兩句通過“瘞玉塗山古,沉珠淮水深”進一步以象征手法表達了文化遺産的喪失和國家的悲痛。結尾的“九重哀痛詔,傾聽獨何心”則深刻揭示了皇帝的哀痛與無奈,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切。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歷史的沉思。

區懷瑞

明廣東高明人,字啓圖。少有才,爲輔臣趙志皋所重。天啓七年舉人,授當陽縣知縣。時縣邑殘破不堪,蒞任後設義倉,興學校,招集逃亡,民得稍安,有政聲。後補平山令,告歸。有《趨庭稿》、《遊燕草》、《遊滁草》等。 ► 2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