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擬初唐應制

萬里乘龍正御天,四方歸馬詔安邊。 鐃歌昔奏之回曲,鎬燕新書卜雒年。 袞色旦披臨玉帛,爐香風靜肅貂蟬。 臣稱聖壽沾三爵,還向明堂綴五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詔擬:擬定詔書。
  • 初唐:唐朝初期。
  • 應制:應皇帝之命作詩。
  • 乘龍:比喻得到賢能之士。
  • 御天:治理天下。
  • 四方:指全國各地。
  • 歸馬:指邊疆的馬匹歸順。
  • 詔安邊:皇帝下詔安撫邊疆。
  • 鐃歌:古代軍樂,此處指慶祝的樂曲。
  • 之回曲:曲折的樂章。
  • 鎬燕:指鎬京(西周都城)和燕國,此處泛指古代都城。
  • 卜雒年:預測國家的年景。
  • 袞色:指皇帝的禮服。
  • 玉帛:玉器和絲綢,代表尊貴和禮儀。
  • 爐香:宮廷中的香爐。
  • 肅貂蟬:肅穆的貂蟬(古代美女名),此處指宮廷的莊嚴氣氛。
  • 聖壽:皇帝的壽辰。
  • 沾三爵:飲酒三次,表示慶祝。
  • 明堂:古代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
  • 綴五篇:創作五篇詩文。

翻譯

擬定詔書,模仿初唐時期的風格,應皇帝之命作詩。得到賢能之士輔佐,治理天下,四方邊疆的馬匹歸順,皇帝下詔安撫邊疆。過去奏響的鐃歌,如今再次響起曲折的樂章,新書預測國家的年景,如同古代鎬京和燕國的盛世。皇帝的禮服在玉帛前顯得格外莊重,宮廷中的香爐使氣氛肅穆,如同貂蟬般的莊嚴。臣子們慶祝皇帝的壽辰,飲酒三次,還在明堂創作了五篇詩文。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朝時期皇帝治理天下的盛況,通過豐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現了國家的繁榮和皇帝的威嚴。詩中「乘龍」、「歸馬」等詞語,形象地表達了賢能輔佐和邊疆安定,而「鐃歌」、「鎬燕」等則喚起了對古代盛世的聯想。整首詩語言華麗,結構嚴謹,既體現了應制詩的規範,又透露出詩人對國家繁榮的讚美和對皇帝的忠誠。

陳子升

明末清初廣東南海人,字喬生。陳子壯弟。明諸生。南明永曆時任兵科右給事中,廣東陷落後,流亡山澤間。工詩善琴。有《中洲草堂遺集》。 ► 95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