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清明日擬杜七歌

父兮母兮曾城側,飢烏巢我墓上柏。清明重九始一來,人壽幾何天罔極。 瘞中龍劍躍且鳴,有子雖長不得力。嗚呼三歌兮淚未歇,餘名豈足榮枯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乙巳: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
  • 清明: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 擬杜七歌:模仿杜甫的七言歌行體詩。
  • 曾城:指高大的城牆。
  • 飢烏:飢餓的烏鴉。
  • 墓上柏:墓地上的柏樹。
  • 重九:即重陽節,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
  • 人壽幾何:人的壽命能有多長。
  • 天罔極:天意難測,無法預知。
  • 瘞中龍劍:埋在地下的寶劍。
  • 躍且鳴:形容寶劍似有靈性,欲躍出地面。
  • 有子雖長不得力:雖然有兒子,但長大後卻無力幫助。
  • 餘名:剩餘的名聲。
  • 榮枯骨:使枯骨得到榮耀。

翻譯

父親啊,母親啊,你們安息在高大的城牆之側,飢餓的烏鴉在我墓地的柏樹上築巢。清明和重陽這兩個節日,我纔會來祭拜一次,人的壽命能有多長,天意又是多麼難以預知。

埋在地下的寶劍似乎有靈性,想要躍出地面併發出鳴響,雖然我有兒子,但他長大後卻無力幫助我。唉,我唱第三首歌時,淚水還未停歇,剩餘的名聲又怎能榮耀我這枯骨呢。

賞析

這首作品模仿了杜甫的七言歌行體,表達了詩人對父母的深切懷念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詩中通過「飢烏巢我墓上柏」和「瘞中龍劍躍且鳴」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悲涼而又神祕的氛圍。詩人感嘆人生短暫,天意難測,即使有子也無力迴天,表達了對生命無常的深刻認識和對親情的無盡思念。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生死、親情和名聲的深刻思考。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