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詩

· 高煦
武皇藉文景,民殷倉粟陳。 不守清淨化,開邊政多門。 四方屢遊幸,萬里行三軍。 有子不自保,哀哉真少恩。 外虛仁義名,奈茲多欲身。 神仙在何處,茂陵今幾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武皇:指漢武帝劉徹。
  • 文景:指漢文帝劉恒和漢景帝劉啓,他們的統治時期被稱爲“文景之治”,是漢朝的鼎盛時期。
  • 民殷:民衆富裕。
  • 倉粟陳:倉庫裡糧食堆積如山。
  • 清淨化:指清靜無爲的政治理唸。
  • 開邊:開拓邊疆。
  • 政多門:政策多變,指政治決策頻繁變動。
  • 四方:指全國各地。
  • 遊幸:帝王巡遊。
  • 行三軍:指揮軍隊。
  • 自保:保護自己。
  • 少恩:缺乏恩德。
  • 外虛:表麪上。
  • 仁義名:仁義的名聲。
  • 多欲身:欲望多的人。
  • 茂陵:漢武帝的陵墓。

繙譯

漢武帝劉徹繼承了文帝和景帝的盛世,民衆富裕,倉庫裡糧食堆積如山。但他沒有堅守清靜無爲的政治理唸,而是頻繁開拓邊疆,政策多變。他四処巡遊,萬裡之外指揮三軍。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保護不了,真是悲哀,缺乏恩德。表麪上雖然有仁義的名聲,但實際上是個欲望多的人。神仙在哪裡呢?漢武帝的陵墓茂陵至今已經多少個春天了。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漢武帝劉徹的評價,反映了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深刻思考。詩中,作者首先肯定了漢武帝繼承的盛世基礎,但隨後批評了他未能堅守清靜無爲的政治理唸,而是頻繁地進行軍事擴張和政治變動。詩的最後,作者通過提問“神仙在何処?”表達了對漢武帝追求長生不老的諷刺,同時也暗示了對權力和欲望的批判。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高煦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