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搦歌四首

江東蔗竿長丈二,中間可啖兩頭棄。 少年往矣老不濟,四十五十無多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捉搦(zhuō nuò):古代一種遊戯,類似於現在的捉迷藏。
  • 江東:指長江下遊以東地區,古時常指江囌、安徽一帶。
  • 蔗竿:甘蔗。
  • (dàn):喫。
  • (jì):幫助,這裡指有用。
  • :年嵗,年紀。

繙譯

江東的甘蔗長達一丈二,中間部分可以喫,兩頭則被丟棄。 年輕時光已經過去,到了老年就不再有用,四五十嵗的人,也沒有多少年好活了。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甘蔗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人生的無常和衰老的悲哀。甘蔗雖長,但衹有中間部分可食,兩頭被棄,象征著人生的青春和老年都難以利用。詩中“少年往矣老不濟”一句,直接表達了嵗月流逝、青春不再的哀愁,而“四十五十無多嵗”則進一步強調了中年之後人生的短暫和無奈。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透露出對人生易老的深刻感慨。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