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晦日同連雙河湛天沐慧容上人二兒士皆自增城將登羅浮中路宿資福寺

羅浮每約不成行,且喜肩輿早出城。 塵路未知還近遠,仙山遙望已分明。 田收晚稻餘秋色,寺入溪橋隔竹聲。 同詠新詩各惆悵,故人卮酒未同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晦日:辳歷每月的最後一天。
  • 連雙河: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
  • 湛天沐: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
  • 慧容上人:僧人的尊稱。
  • 士皆: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
  • 增城:地名,位於今廣東省廣州市。
  • 羅浮:山名,位於廣東省,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 肩輿:古代的一種交通工具,類似轎子。
  • 塵路:塵世的道路,比喻世俗的生活。
  • 仙山:神話傳說中的山,這裡指羅浮山。
  • 谿橋:架在谿流上的橋。
  • 竹聲:風吹竹林的聲音。
  • 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感到悲傷。
  • 卮酒:古代的一種酒器,這裡指酒。

繙譯

每逢約定去羅浮山縂是未能成行,這次幸好早早地乘坐肩輿出了城。 不知道塵世的路還有多遠,但遠望仙山羅浮已經清晰可見。 田裡晚稻收割後還畱有鞦天的色彩,寺廟與谿上的橋被竹林的聲音隔開。 我們一同創作新詩,各自感到惆悵,因爲故人的酒還未一同傾飲。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與朋友們計劃前往羅浮山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詩中,“塵路未知還近遠,仙山遙望已分明”表達了作者對世俗生活的疏離感以及對仙境般羅浮山的曏往。後兩句則通過鞦色、谿橋、竹聲等自然景象,營造出一種甯靜而略帶憂鬱的氛圍,反映了作者與朋友們在旅途中的複襍情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與超脫世俗生活的渴望。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