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洲學使以其高祖渼陂先生文集屬爲選定賦此答之二首
高曾遺矩未雲遙,三百年來德愈昭。
遂有使星臨粵嶠,重將文體振興朝。
千金呂覽誰增損,一閣藜燈久寂寥。
竊記兒童時諷詠,山中如得聽簫韶。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高曾遺矩:指祖先留下的規矩或教誨。
- 使星:指朝廷派來的使者。
- 粵嶠:指廣東一帶的山嶺。
- 文體:指文學作品的風格和形式。
- 呂覽:指《呂氏春秋》,這裏比喻珍貴的文化遺產。
- 藜燈:指簡陋的燈火,比喻學問的傳承。
- 諷詠:指吟詠、背誦。
- 簫韶:古代的樂曲名,這裏比喻美妙的音樂或文學作品。
翻譯
祖先留下的教誨並未遠去,三百年來其美德愈發顯赫。 朝廷使者降臨廣東的山嶺,重新振興了文學的風格和形式。 珍貴的文化遺產無人能增減,學問的傳承卻已久久寂寥。 我記得兒時曾背誦這些詩文,如同在山中聽到了美妙的簫韶之音。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祖先文化遺產的尊重和對文學復興的期望。詩中,「高曾遺矩」和「呂覽」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珍視,「使星臨粵嶠」和「文體振興朝」則展現了文學復興的希望。末句以「簫韶」比喻兒時背誦的詩文,表達了詩人對文學之美的深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