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邊行獻大司馬制府吳公
註釋
- 一陽節候:指冬至後陽氣開始回升的時節。
- 篘:古代用來過濾酒的器具。
- 端水:指端州,今廣東肇慶。
- 瑤蠻:指瑤族等少數民族。
- 桴鼓:戰鼓。
- 太師:古代官職,這裏可能指權臣。
- 赤眉:指東漢末年的赤眉軍,這裏比喻叛亂。
- 烽火:古代用於傳遞軍情的火光信號。
- 恣咆哮:任意吼叫,形容囂張。
- 漆與膠:比喻關係緊密,難以分離。
- 中人產:中等人家財產。
- 鹿在庖:比喻生命危險,如鹿被宰殺。
- 鈴閣:指軍中指揮所。
- 驚鴻妙墨:形容書法或文筆優美。
- 橫槊清歌:橫持長矛,唱着清新的歌,形容武將文雅。
- 花縣官田:指美麗的縣和官府的田地。
- 潢池島嶼:指水邊的島嶼。
- 弧檿:古代的弓和箭。
- 蜑民:指漁民。
- 鳴榔:敲擊船板,驅趕魚羣。
- 白雉:白色的野雞,古代認爲是吉祥的象徵。
- 騶虞:古代傳說中的仁獸。
- 磨銅?土:指鑄造銅錢。
- ?(qì):搗碎。
- 運礦和煤:指開採礦石和煤炭。
- 芻蕘之言:指普通人的意見。
- 無疆兕:指長壽的象徵。
翻譯
江邊的老人對我說,冬至後陽氣回升的時節應該有霜雪。菊花還未凋謝,梅花已經開放,今年的冬天比前年還要暖和。前年糧食豐收,酒也充足,而今年晚稻只收獲了半數。自從督府來到端州,五嶺之地每年都有好收成。東邊到海邊都沒有荒地,西邊瑤族地區也風調雨順。江路上有士兵防止奸細,千里之內人家沒有戰鼓聲。
我記得督府未到之時,珠江南岸就像是天涯。出門一步都充滿危險,不是遇到權臣就是遇到叛軍。黃昏時分,戰火在郊外燃燒,大帥門前都是戰壕。僱傭士兵每天要百錢,而入官的米價卻翻了三倍。錢多米飽的人囂張跋扈,見到敵人就像漆和膠一樣緊密。中等人家財產難保,八口之家如同鹿被宰殺。
督府的恩威並重,號令如山,沒有冤枉和放縱。常賞賜內府的弓箭,養賢士常花費尚書的俸祿。女牛星紀平定了海上的風浪,軍中指揮所裏只有文雅的討論。書法優美,千行字下,武將文雅地唱着清歌,午夜時分可以聽到。
正是用文德來消除餘下的污染,美麗的縣和官府的田地都設了險要。蕉林荔圃中充滿了詩書,水邊的島嶼收起了弓箭。還減免了漁民的稅,讓他們可以自由地捕魚。海上不再有風浪,國家多仁政,帶來了吉祥的象徵。
鑄造銅錢不是爲了微利,而是爲了讓遊民有事可做。鑄錢救活了萬家,開採礦石和煤炭更是如此。百姓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卻沒想到這反而成了幕府的憂慮。前方的旌旗暫時停留,最終還是要出發,萬民傷心難以挽留。
野老雖無知,但有很多擔憂,擔心公行時盜賊仍聚集。寇恂曾入潁川危險,充國留屯邊事穩固。普通人的意見值得思考,誰能向天庭述說。公堂上正在獻上長壽的象徵,爲了表達民情,我寫下了這首頌詩。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江邊老人的敘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變遷和督府的治理成效。詩中對比了督府到來前後的社會狀況,展現了督府的恩威並施,以及對民生的關懷。通過具體的場景描寫和生動的比喻,詩人表達了對督府治理的讚賞和對民衆生活的關注。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既展現了歷史的變遷,也體現了詩人對社會正義和民生的深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