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 題潮陽張許二公廟
爲子死孝,爲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鍊之鋼。
人生翕歘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古廟幽沉,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做兒子的能死節於孝,做臣子的能死節於忠,那就是死得其所。安史亂起,正氣崩解,不見盡忠報國之士,反多無恥降敵之徒,士風不振,大義不存。張巡罵賊寇直到雙眼出血,許遠溫文爾雅愛君能守死節,他們都留下萬古芳名。後來的人已經沒有他們那樣的操守,那種如百鍊精鋼似的精誠。
人生短促,轉眼生離死別。更應該轟轟烈烈做一番爲國爲民的事業。如果他們當時甘心投降賣國,則必受人唾罵,以至遺臭萬年,又怎麼能夠流芳百世呢?雙廟幽邃深沉,二公塑像莊嚴典雅。夕陽下寒鴉枯木示萬物易衰,而古廟不改。郵亭下,如有奸雄經過,面對先烈,則當仔細思量,反躬自省。
注釋
潮陽:今廣東潮陽縣西北。
張許二公廟:張巡,許遠,唐代著名愛國將領。
光嶽氣分:指時衰世亂、光指日月星。嶽指五嶽,氣爲天地正氣。
君臣義缺:指君臣之間欠缺大義。
負:具有。
剛腸:指堅貞的節操。
罵賊張巡:張巡城破被俘後,賊將問巡:“聞公督戰,大呼輒鑿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是?”答日:“吾欲氣吞逆賊,顧力屈耳。”並罵賊日:“我爲君父死,爾附賊,乃犬彘也,安得久!”
愛君許遠:許遠任睢陽太守,“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
後來者:指以後的士大夫。
操:節操。
百鍊之鋼:喻其堅。
翕歘:音唏噓,即倏忽,如火光之一現。
雲亡:死去。“雲”字無義。
做一場:幹一番事業。
古廟:即張、許公廟。
儀容:指張、許兩人的塑像。
儼雅:莊嚴典雅。
郵亭:古代設在沿途、供給公家送文書及旅客歇宿的會館。
序
全詞深蘊儒學思想,是一篇激越雄壯的正氣歌,表現出民族的尊嚴和英雄的志節,文天祥也不愧爲中國文化精神的實踐者。
賞析
這是一首借詠史來抒發愛國情懷的激昂詞篇。詞中通過詠史,表達了詞人在南宋亡國前夕力挽狂瀾、視死如歸的豪邁情懷。
“爲子死孝,爲臣死忠,死又何妨!”詞一開頭便立下了生死的標準:一個爲人子、爲人臣者,若爲盡忠君王、進孝父母而死,則死而無憾,沒有什麼可怕的。詞人開篇從容論死,達觀凜然,讓人直覺有一股浩然正氣撲面而來。
“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這幾句追敘史事,讚頌張、許二人的崇高氣節。自從安史之亂起,天崩地陷,正氣蕩析殆盡。叛軍所向披靡,將領們不顧君臣大義,全沒有剛烈之心,紛紛棄城投降。只有大罵逆賊的張公、忠君報國的許公威武不屈,終得留芳千古,令人敬仰。
“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鍊之鋼。”此三句言張、許二公名彪青史,爲後世做出了榜樣,但後來人卻鮮有繼其志者,矛頭直指南宋的蠅營狗苟之輩。看看今天的朝臣們,哪一個有二公的節操,哪一個像二公那樣剛烈不屈,經得住世亂的考驗?
“人生翕歘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這兩句由二公之事蹟宕開一筆,直抒胸臆。人生短暫,轉瞬即逝,大丈夫應當轟轟烈烈地幹出一番事業,纔不枉到這世上走一遭。這兩句語短情真,完全相合於詞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信念。
“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此四句由上片的讚頌又退一步設想,反說二公,論忠論奸,確立標準,以警醒當朝的卑躬屈膝之徒。如果當時張許二公賣國求榮,甘心投降安史叛軍的話,那他們一定會遭到人們的唾罵,怎麼能流芳百世?又怎麼會有人爲之立廟紀念呢?兩種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國難當頭,該何去何從,不言自明。
“古廟幽沉,義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古廟,即潮陽的張巡、許遠廟。據《隆慶潮陽縣誌》,此廟初建於北宋熙寧(1068~1077年)年間,當時已經經歷了200多年。前三句描寫古廟的具體情景,大有深意。“古廟幽沉”和“枯木寒鴉幾夕陽”均是寫古廟光線幽暗淒涼,年代久遠失修,可塑像卻“儀容儼雅”,不改昔日面貌,這是作者對所崇拜的偶像的主觀感受,透露出廟宇雖荒涼,但張、許二公之精神將永存之意。以枯木、寒鴉、夕陽等意象來渲染張、許二公廟宇的殘破淒涼,藉以說明來廟朝拜者的稀少,暗示當代人對張、許二人的死節精神已漸漸淡忘,不再感興趣了。結尾三句則正告賣國求榮者們:你捫心自問,愧也不愧?把寫作本詞的用意點了出來。
此詞借詠贊張許二人的品格來表達作者的人生觀,詞中凝聚着中國文化的精髓。做兒子的要爲父母盡孝,做臣子的要爲國爲君盡忠,爲了忠孝,死又何妨?詞中洋溢着愛國者的豪情與正氣。此詞與他的堅貞不屈的愛國業績一樣,可以與日月爭光,其精神可以光照萬代。
同時這首詞也立下了一面人生的“鏡子”。這面“鏡子”的價值標準就是“爲子死孝,爲臣死忠,死又何妨”。應當“留取聲名萬古香”,“好轟轟烈烈做一場”,這面“鏡子”的具體稽模就是張巡、許遠。每個人在“鏡子”面前都要作出自己的回答。當然,那些奸雄更需要以史爲鑑,以人爲鑑,照照自己。

文天祥
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寶佑四年(公元1256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賈似道當權時受排擠。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徵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生趙呈爲帝,堅持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力好轉。但不久爲元軍所敗,退入廣東。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範叫他寫信招張世傑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三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 987篇诗文
文天祥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沁園春 · 詠菜花 》 —— [ 清 ] 陳維崧
- 《 沁園春 · 靈山齊菴賦,時築偃湖未成 》 —— [ 宋 ] 辛棄疾
- 《 沁園春 · 和呉子似縣尉 》 —— [ 宋 ] 辛棄疾
- 《 沁園春 · 代悼亡 》 —— [ 清 ] 納蘭性德
- 《 沁園春 · 其二十二次韻林南金賦愁 》 —— [ 宋 ] 陳人傑
- 《 沁園春 · 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 —— [ 宋 ] 辛棄疾
- 《 沁園春 · 其四答九華葉賢良 》 —— [ 宋 ] 劉克莊
- 《 沁園春 · 其九丁酉歲感事 》 —— [ 宋 ] 陳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