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其一】
被綠葉輕巧地包籠——豆粒般的蓓蕾是那麼均勻。
被胭脂濃濃地塗抹——蠟痕般的花蒂是那麼鮮新。
我懷着滿腔的情意,再三要留住花梢的露水。
只怕它滴下花蕾的紅豔,可惜了這片明媚的陽春。
【其二】
海棠枝間新綻的綠葉一重一重;
小小的蓓蕾深藏在葉裏數點鮮紅。
它愛惜自己的高潔芳心,不輕易向人吐露;
暫且讓應時的桃花李蕊,鬧騰在煦煦春風。
注釋
賦:作詩。
籠:籠罩。
豆顆:形容海棠花苞一顆一顆像豆子一樣。
胭脂:指紅色。
蠟痕新:謂花苞光澤嬌嫩。
殷勤:情意深切。
花梢:花蕾的尖端。這句說:露水情意深切地停留在花尖上,不願滴下來似的。
生紅:深紅,指花瓣。
一重重:一層又一層。形容新生的綠葉茂盛繁密。
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芳心:指花的芬芳的花芯。
輕吐:輕易、隨便地開放。
且教:還是讓。
鬧春風:在春天裏爭妍鬥豔。
序
這組首詩描寫海棠含苞待放時清新可人的風姿,文字淺易,含意雋永,構思精巧,耐人尋味,彩筆精繪,典麗朗潤,紋理細密,色澤鮮豔,光采燦然,格調高雅,韻味醇厚。
賞析
【其一】
“翠葉輕籠豆顆均,胭脂濃抹蠟痕新”,寫“未開海棠”的形態色澤。“豆顆”,豆子,此處借指花蕾。海棠花未開時,花瓣對合如豆狀。像豆顆一樣飽滿的、小小的花蕾勻稱地點綴在護惜着它們的翠葉之中。“輕籠”的“輕”,狀寫翠葉的欲籠未籠的情態,貫注了詩人對未開海棠的輕憐蜜愛。“胭脂”,一種紅色的顏料,常用來形容花的顏色。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落”。此處以“胭脂濃抹”來形容海棠花蕾的紅豔。恰如濃施胭脂的美人那樣嬌豔可愛,光采奪目。“蠟痕”,指海棠的花蒂,其狀如蠟。梅堯臣《海棠》詩有“胭脂色慾滴,紫蠟蒂何長。”這裏以“蠟痕新”來突出海棠花蒂的光澤,就像上過了蠟那樣光澤閃爍。“輕籠”“濃抹”相對照,一寫情,一描色,使未開海棠不僅有了人的感情,而且有了濃妝豔抹的美人的容顏。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紅可惜春”,轉而抒情。詩人殷勤地囑咐新生的海棠一定要把花梢上的露珠留住。倘若把那美麗的紅色滴下來,就真要爲春天而感到可惜了。“生紅”,指花朵鮮活的紅色。王安石《詠祕詩》“一撮生紅慰不平”,元好問也常用“生紅”來指代花,如“一樹生紅錦不如”,“生紅點點弄嬌妍”等。此處,以“生紅”來呼應“胭脂”。詩人害怕晶瑩欲滴的露水溶解了花上的胭脂,表現了詩人愛美的心情,同時把海棠花苞那紅豔欲滴的景象寫得十分生動傳神。元好問還有一首《清平樂·杏花》說:“生紅鬧簇枯枝,只愁吹破胭脂。”和這首詩的用詞相類,意旨相似。“殷勤”“可惜”,抒情色彩濃烈,充分表達了詩人珍愛美好事物,惟恐芳菲易盡,“惜春只恐春歸去”的深摯情感。
這首詩用筆細膩獨到,寫景設色富有情韻;抒發了作者惜春的情懷,不僅包含着對含苞欲放的海棠花蕾的憐愛,更隱含着對歲月倏忽、青春易逝的人生感嘆。
【其二】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意思是說,此時的海棠樹已是枝葉茂盛了,可是還沒有開花,這時不仔細觀察是不會發現有花開放的,可是詩人駐足細看,發現這小小的、可愛的花蕾全都悄悄的“藏”起來了,並且是藏在枝葉茂盛的地方。作者這裏用一個“深”字,表明海棠花的小,如不細心是不會被人發現的。這小小的花蕾好比青春少女,悄悄地來到這個世界,成長並且日益成熟,越長越嬌美,惹人喜愛。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由作者有這句詩來看,寫海棠,觀賞海棠花時,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樹、梨樹或李樹。和熙的春風中,它們競相開放,爭奇鬥妍,但這熱鬧畢竟是短暫的,幾度風雨之後,它們也就都紛紛墜落、凋零了。海棠花卻不同了,無意爭春,謙虛地躲在一旁,待羣芳落盡後,才綻開她美麗的容顏,這也應合了“最後的笑,纔是勝利的笑”這一句富有哲理的話。
詩人深愛這春天裏的花朵。正是由於深愛,纔會珍惜花的開放,希望它們開得時間長。這裏借花的開放,表達自己渴望美好的生活。從詩人所處的時代,以及對花開花落的感觸,可以體會到詩人年邁而不能報國的惆悵心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豆顆”:像豆粒那樣大小。“殷勤”:情意深厚。}
繙譯
{【其一】翠綠的葉子輕輕籠罩著像豆粒一樣均勻的果實,如胭脂般濃重地塗抹著,像新的蠟痕。情意深厚地保畱著花梢上的露水,滴下來使得那剛生成的紅色令人可惜春天。【其二】樹枝間新長出的綠葉一重重,小花蕾深深地藏著幾點紅色。珍惜憐愛花的芳心不要輕易吐露,暫且讓桃花李花在春風中喧閙。}
賞析
{第一首詩先從海棠的葉子和果實寫起,突出其美麗的姿態和色彩,接著寫花梢上的露水,凸顯春之美好與可惜。第二首詩通過描寫海棠枝間新葉和深藏的花蕾,表達出海棠不急於綻放的姿態,竝通過與桃李的對比,展現出海棠的矜持與高雅。全詩用語生動形象,對海棠的描寫細致入微,傳達出詩人對海棠的獨特情感和讅美情趣。}

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鬱,並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