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棗強縣

· 王冕
我生值數奇,長年但奔走。 風霜苦侵凌,焉得不白首? 前日東阿城,齷齪渾雞狗。 今朝棗強縣,蹐跼隨人後。 淒涼有誰知,辛苦只自受。 解凍燎枯槁,屏寒貰黃酒。 驅奴問程途,炊糧借刁斗。 休言美其味,且自精其口。 膩垢不能去,面貌殊覺厚。 登頓過村落,不復論妍丑。 或遇短發嫗,或見長眉叟。 指點向人言,此地荒涼久。 東住河西使,西古太原守。 高樓對甲第,過眼成林藪。 更有好墳墓,亦復為田畝。 富貴生滅漚,禍福翻覆手。 彼時與此時,視吾何所有? 我聽老叟言,感慨欲吐嘔。 卻羨陶淵明,歸納種楊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1. 值數奇(jī):遭遇不好。 值,遇到; 數奇,命運不好,遇事多不利。
  2. 齷齪(wò chuò):這裏形容環境雜亂、骯髒,社會風氣不好。
  3. 蹐局(jí jú):形容小心謹慎、侷促不安的樣子。
  4. 屏寒:抵禦寒冷。
  5. 貰(shì):賒欠。
  6. 刁斗:古代軍中用具,白天用來燒飯,夜裏敲擊巡更 。
  7. 登頓:指行路上上下下、艱難行走的樣子 。
  8. 漚(ōu):水泡。這裏「生滅漚」意思是像水泡一樣生滅無常。

翻譯

我這一生命運不好,多年來只是四處奔波。風霜無情地侵襲着我,怎麼能不頭髮變白呢?前些日子在東阿城,那裏雜亂得如同雞狗聚居之地。今日來到棗強縣,我小心翼翼、侷促不安地跟在別人身後。內心的淒涼有誰能知道呢,所受的辛苦也只能自己承受。天氣解凍,我點火烘烤着乾枯的身軀,爲了抵禦寒冷,賒來一些黃酒。驅使僕人詢問前行的路途,借軍中的刁斗燒火做飯。不要說飯菜味道美好,暫且填飽肚子罷了。身上的污垢無法洗去,感覺面容愈發渾濁。一路艱難地走過村落,再也無暇去分辨景色的美醜。有時遇到頭髮短的老婦人,有時碰到長眉毛的老翁。他們指着周圍向人說道,這片地方已經荒涼很久了。東邊曾住着河西節度使,西邊過去有太原太守。曾經的高樓大廈與豪門宅第,如今轉眼間已成爲荒林草澤。還有那些豪華的墳墓,也都變成了耕田。富貴就像水泡一樣生滅無常,禍與福在手掌間瞬間翻轉。那時與現在相比,看看我又擁有什麼呢?我聽了老翁的話,心中感慨萬分,幾乎要嘔吐出來。此時卻羨慕起陶淵明來,能歸隱田園去種植楊柳。

賞析

這首詩以詩人的親身經歷爲線索,描繪了他四處奔波過程中的所見所感。開篇感慨自己命運不佳,終年勞累,盡顯生活的無奈。在描寫旅程中的不同地方時,如東阿城的「齷齪」和棗強縣的「蹐局」,生動地展現了現實環境的惡劣和社會的複雜。詩人對旅途艱苦的細緻敘述,像是借刁斗炊糧、難以洗漱等細節,刻畫出顛沛流離的生活狀態。

通過描寫村落的荒涼,以及富貴之地變爲荒林、墳墓化作田畝,深刻地揭示了世事無常、富貴短暫的現實。詩中引用老叟的話語,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滄桑感。最後詩人表達對陶淵明歸隱生活的羨慕,顯示出他對這種充滿苦難、變幻無常的世俗生活的厭倦,渴望能像陶淵明一樣尋得內心的寧靜與淡泊。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質樸,通過旅途見聞,對人生、命運、富貴等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富有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

王冕

王冕

王冕,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爲詩人,畫家。他以畫梅著稱,尤工墨梅。王冕詩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他性格孤傲,鄙視權貴。有《竹齋集》3卷,續集2卷。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等。能治印,創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1]在小學課文《少年王冕》裏寫到,他總是把好的留給母親,由此看出他也是一個孝子。後來王冕爲躲避朝廷徵聘,隱居會稽山中,得病去世。 ► 7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