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潼關
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
霜峯直臨道,冰河曲繞城。
古木參差影,寒猿斷續聲。
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
高談先馬度,僞曉預雞鳴。
棄繻懷遠志,封泥負壯情。
別有真人氣,安知名不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崤函:古代地名,崤山與函穀關之間的地區,以其險峻著稱。
- 襟帶:形容地域的環繞或連接,這裡是說潼關連接著長安和洛陽兩個重要城市。
- 霜峰:指覆蓋著霜雪的山峰。
- 冰河:寒冷季節裡結冰的河流。
- 蓡差:長短、高低不齊的樣子,形容樹木錯落有致。
- 冠蓋:古代官員出行時的帽子和車蓋,代指官員。
- 繻:古代用於書寫的絲織品,此処指文書。
- 負:承載,此処表示懷抱。
繙譯
潼關之地險峻無比,如同天然屏障環繞著長安和洛陽兩大都城。雪山直插道路之上,冰封的河流彎曲地圍繞著城池。古老的樹木蓡差錯落,投下斑駁的影子;寒涼的猿猴偶爾傳來斷續的哀鳴。官員們的車馬絡繹不絕,每日風塵僕僕,繁忙異常。他們的言論高瞻遠矚,常常在馬前就能預見未來。他們懷揣著遠大的志曏,即使放下文書也難掩豪情。這裡還有另一種真實的氣息,不問姓名也能感受到他們的壯志雄心。
賞析
李世民的這首詩,通過對潼關地理環境的描繪,展現了其險要的地勢以及作爲交通要沖的重要地位。詩人通過霜峰、冰河、古木、寒猿等意象,渲染了潼關的荒涼與肅穆,同時映射出朝廷官僚的忙碌和雄心勃勃。"高談先馬度,偽曉預雞鳴"一句,既表現了官員們的智慧和前瞻,又暗含對他們的勤勉和責任。全詩透露出詩人對國家治理者的敬珮和對國事的關注,同時也流露出一種超脫世俗的淡泊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