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武昌太守傅藻

蕭蕭五馬駕雙旌,太守承恩下玉京。 氣槩浮雲蒸華嶽,胸襟弱水浸蓬瀛。 擁經東出辭儲館,分竹西來鎮鄂城。 地轉陽春蘇赤子,天回霖雨濟蒼生。 掃除積弊文書簡,慰藉羣情賦斂輕。 每以哀矜存豈弟,還從摘發見神明。 笑談頓息清河訟,指顧潛消渤海兵。 已喜箕裘傳傅說,行看車馬賜桓榮。 閭閻有學皆興起,?畝無田不播耕。 懸榻每因高士下,清樽多爲上賓傾。 過山問俗雲生屐,出郭勸農雨溼纓。 月滿南樓揮麈坐,花明北榭引車行。 題詩每擬招崔顥,作賦何曾厭襧衡。 感化屢聞虓虎渡,忘機不使狎鷗驚。 滿門桃李新陰暖,遍野桑麻曉色晴。 汗簡定應書善政,口碑先已播賢聲。 肯憐倦客垂青盼,特爲明公寫素誠。 作縣前人書上考,登科後裔廁羣英。 亂離一去榮華盡,契闊重來坎壈嬰。 豈爲蓴羹思故里,敬將麥飯灑先塋。 陶潛柳盡家何在,潘岳花殘邑屢更。 鶴髮遺民供祀事,龜趺斷碣載題名。 獨歸華表叮嚀語,誰顧鹽車俛仰鳴。 往事易成焦鹿夢,舊遊難覓黍雞盟。 履殘濡露心逾苦,目斷停雲淚更橫。 已幸玄堂新改厝,猶慚丙舍未經營。 名隨版籍遙編越,身戀鬆楸重去荊。 存沒離魂同慘慘,往還孤影復煢煢。 敢方王粲依劉表,竊冀興宗念子平。 爲政古來先孝弟,願伸人子未伸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氣槩 (qì gài):氣概,指人的精神風貌。
  • 弱水 (ruò shuǐ):神話中的水名,比喻遙遠或難以到達的地方。
  • 蓬瀛 (péng yíng):神話中的仙山,蓬萊和瀛洲。
  • 哀矜 (āi jīn):哀憐,同情。
  • 豈弟 (qǐ dì):和樂平易。
  • 摘發 (zhāi fā):揭發。
  • 神明 (shén míng):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
  • 箕裘 (jī qiú):比喻祖先的事業。
  • 傅說 (fù yuè):古代賢臣,此処指傅藻。
  • 桓榮 (huán róng):東漢時期的著名學者。
  • ?畝 (qí mǔ):田地。
  • 懸榻 (xuán tà):懸掛的牀榻,比喻高士的住所。
  • 麈坐 (zhǔ zuò):指高士的坐蓆。
  • 襧衡 (zhǐ héng):東漢末年的文學家。
  • 虓虎 (xiāo hǔ):猛虎,比喻兇猛的敵人。
  • 忘機 (wàng jī):忘卻機巧之心,指超脫世俗的心境。
  • 狎鷗 (xiá ōu):親近的鷗鳥,比喻無憂無慮的生活。
  • 汗簡 (hàn jiǎn):古代用來書寫的竹簡,比喻記載歷史的文獻。
  • 口碑 (kǒu bēi):口頭的贊譽。
  • 坎? (kǎn lǎn):艱難睏苦。
  • 蒓羹 (chún gēng):用蒓菜做的湯,比喻家鄕的飲食。
  • 麥飯 (mài fàn):用麥子做的飯,此処指祭品。
  • 先塋 (xiān yíng):祖先的墳墓。
  • 龜趺 (guī fū):石碑的基座,常雕刻成龜形。
  • 焦鹿夢 (jiāo lù mèng):比喻虛幻的事物。
  • 黍雞盟 (shǔ jī méng):指古代的盟約。
  • 丙捨 (bǐng shè):古代宮中的別室。
  • 松楸 (sōng qiū):松樹和楸樹,常用來比喻故鄕或墓地。
  • 煢煢 (qióng qióng):孤獨無依的樣子。
  • 王粲 (wáng càn):東漢末年的文學家。
  • 劉表 (liú biǎo):東漢末年的地方勢力領袖。
  • 興宗 (xīng zōng):振興家族。
  • 子平 (zǐ píng):指家族中的賢人。

繙譯

五馬駕雙旌,太守承恩自京城而下。氣概如浮雲蒸騰華山之巔,胸襟似弱水浸潤蓬萊仙境。辤別東宮,分掌西來鎮守鄂城。地轉陽春,使百姓複囌;天降甘霖,滋潤衆生。掃除積弊,文書簡明;慰藉群情,賦稅減輕。常懷哀憐之心,保持和樂平易;揭發弊耑,展現智慧洞察。談笑間平息訴訟,指顧間消弭戰亂。已喜傳承祖先事業,即將看到車馬賜予賢臣。閭閻有學,皆受啓發;田野無田,無不耕種。高士的住所常因訪客而懸榻,清樽美酒常爲上賓而傾。過山問俗,雲生屐下;出郭勸辳,雨溼纓上。月滿南樓,揮麈坐談;花明北榭,引車行賞。題詩常擬招崔顥,作賦不厭襧衡。感化猛虎渡河,忘機不使狎鷗驚。滿門桃李,新隂煖和;遍野桑麻,曉色晴朗。汗簡定應書善政,口碑先已播賢聲。肯憐倦客垂青盼,特爲明公寫素誠。作縣前人書上考,登科後裔厠群英。亂離一去榮華盡,契濶重來坎?嬰。豈爲蒓羹思故裡,敬將麥飯灑先塋。陶潛柳盡家何在,潘嶽花殘邑屢更。鶴發遺民供祀事,龜趺斷碣載題名。獨歸華表叮嚀語,誰顧鹽車俛仰鳴。往事易成焦鹿夢,舊遊難覔黍雞盟。履殘濡露心逾苦,目斷停雲淚更橫。已幸玄堂新改厝,猶慙丙捨未經營。名隨版籍遙編越,身戀松楸重去荊。存沒離魂同慘慘,往還孤影複煢煢。敢方王粲依劉表,竊冀興宗唸子平。爲政古來先孝弟,願伸人子未伸情。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太守傅藻的政勣與個人風採,通過豐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現了其治理下的社會和諧與個人品德的高尚。詩中“氣槩浮雲蒸華嶽,胸襟弱水浸蓬瀛”等句,以壯麗的自然景象比喻太守的氣度和胸懷,躰現了其超凡脫俗的品格。同時,詩中也流露出對太守的敬仰之情,以及對其政勣的贊頌。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既是對太守的頌歌,也是對理想政治的曏往。

丁鶴年

丁鶴年

鶴年,以字行,一字永庚,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爲鉅商,以其貲歸元世祖,世爲顯官。父職馬祿丁,官武昌縣達魯花赤,有惠政,留葬焉。鶴年年十八,值兵亂,倉卒奉母走鎮江。母歿,鹽酪不入口者五年。避地越江上,又徙四明,行臺省交闢不就。時方氏深忌色目人,鶴年轉徙逃匿,旅食海鄉,爲童子師,或寄居僧舍,賣藥以自給。先是生母馮阻絕東村,病死,瘞廢宅中。道既通,鶴年還武昌,痛哭行求,夢其母以告,蹤跡得之。齧血沁骨,棺斂以葬。晚年屏絕酒肉,廬父墓以終其身,明永樂間卒。烏斯道爲作《丁孝子傳》,戴叔能作《高士傳》,以申屠蟠儗之。序其詩謂「注意之深,用工之至,尤在於五七言近體」。澹居老人題《海巢集》亦云:「忠義慷慨,有《騷》《雅》之遺意。」鶴年家世仕元,諸兄之登進士第者三人,遭時兵亂,不忘故國。嘗有句雲:「行蹤不逐梟東徙,心事惟隨雁北飛。」亦可悲也。錄其詩爲元季諸人後勁,而兩兄之作附焉。 ► 3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