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樞密韓太尉書
太尉執事:轍生好爲文,思之至深。以爲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爲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辨,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爲?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爲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爲政。太尉苟以爲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拼音
譯文
太尉執事:我生性喜好寫文章,對此想得很深。我認爲文章是氣的外在體現,然而文章不是單靠學習就能寫好的,氣卻可以通過培養而得到。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現在看他的文章,寬大厚重宏偉博大,充塞於天地之間,同他氣的大小相稱。司馬遷走遍天下,廣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之間的英豪俊傑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羈,頗有奇偉之氣。這兩個人,難道曾經執筆學寫這種文章嗎?這是因爲他們的氣充滿在內心而溢露到外貌,發於言語而表現爲文章,自己卻並沒有覺察到。
我出生已經十九年了。我住在家裏時,所交往的,不過是鄰居同鄉這一類人。所看到的,不過是幾百裏之內的景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臨觀覽以開闊自己的心胸。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但是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自己的志氣。我擔心就此而被埋沒,所以斷然離開家鄉,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我經過秦朝、漢朝的故都,盡情觀覽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黃河奔騰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傑。到了京城,擡頭看到天子宮殿的壯麗,以及糧倉、府庫、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這才知道天下的廣闊富麗。見到翰林學士歐陽公,聆聽了他宏大雄辯的議論,看到了他秀美奇偉的容貌,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交遊,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匯聚在這裏。太尉以雄才大略稱冠天下,全國人依靠您而無憂無慮,四方異族國家懼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內像周公、召公一樣輔君有方,領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樣禦敵立功。可是我至今還未見到您呢。
再說一個人的學習,如果不是有志於大的方面,即使學了很多又有什麼用呢?我這次來,對於山,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對於水,看到了黃河的深廣;對於人,看到了歐陽公;可是仍以沒有謁見您而爲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夠一睹賢人的風采,就是聽到您的一句話也足以激發自己雄心壯志,這樣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壯觀而不會再有什麼遺憾了。
我年紀還很輕,還沒能夠通曉做官的事情。先前來京應試,並不是爲了謀取微薄的俸祿,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歡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賜還鄉,等待吏部的選用,使我能夠有幾年空閒的時間,將用來更好地研習文章,並且學習從政之道。太尉假如認爲我還可以教誨而屈尊教導我的話,那我就更感到幸運了。
注釋
樞密,指樞密使,官名,掌軍政大權。
韓太尉,指韓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陽(現在河南安陽)人,嘉祐元年任樞密使。
太尉執事:太尉侍從;太尉,秦、漢時官名,掌兵權。
生:指平生。
思之至深:研究文章很深;之,代詞,指文章。
文者氣之所形:文是由氣形成的。意思是說,養氣能使文章內容充實,形式完美。氣,養氣。
然文不可以學而能:然而文章不是單靠學習就能寫好的;不可,不可能。然,然而。
氣可以養而致:氣卻可以通過修養獲得;氣,志氣;養,修養。
養:培養。
浩然之氣:正大剛直的氣質。
其:他的。
寬厚宏博:寬大厚重宏偉博大。
充:充滿。
稱:相稱,符合。
太史公:指漢代的司馬遷,曾任太史令。
周覽:飽覽。
燕、趙:戰國時的兩個國家。這裏泛指北方。
間:中間。
豪俊交遊:豪傑來往。
疏蕩:灑脫而不拘束。
頗:很。
奇氣:奇特的氣概。
二子者:兩個人。
豈嘗:豈,難道。嘗,曾經。
氣充乎其中:精神氣質充滿在他們的胸中。
而溢乎其貌:洋溢在他們的外表。
動乎其言:反映在他們的言辭裏。
而見乎其文:表現在他們的文章中。。
自知:自然知曉,自己明瞭。
轍生十有九年矣:我出生已經十九年了;轍,指蘇轍;有,通“又”。
遊:交往。
鄉黨:鄉里。
所見:所看見的。
自廣:擴大自己的視野。
百氏:指諸子百家。
雖:雖然。
陳跡:陳舊的東西。
以:用來。
其:我。
志:研習。
恐遂汩沒:恐怕(志氣)因而埋沒。遂,因而。汩沒,沉沒、埋沒。
決然捨去:毅然離開。
求:探求。
奇聞壯觀:奇異的事物和宏偉的景象。
廣大:廣闊。
秦、漢之故都:秦朝和漢朝故都咸陽。
恣觀:盡情觀賞。
高:高峻。
顧:看到。
奔流:奔騰流瀉。
慨然想見:感慨的想到。
京師:指京城汴梁。
仰觀:瞻仰。
壯:壯麗。
倉廩:糧倉。
府庫:指國家貯藏財物、兵甲的處所。
城池:指城牆和護城河。
苑囿(yuányòu):獵苑。
富:富麗。
大:廣大。
巨麗:極其美好。
翰林:翰林學士,古代官名。
宏辯:宏偉善辯。
秀偉:秀美魁梧。
遊:交往。
聚:聚集。
以才略冠天下:才能謀略爲天下第一。
以:以致,因此。
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四夷,指周邊的少數民族。憚,畏懼。發,行動,發動。
周公:指姬旦。
召公:指姬奭。
方叔:指西周周宣王時卿士。
召虎:指召穆公。中國周朝諸侯國召國君主之一。
而:可是。
焉:啊。
且:況且。
不志其大:沒有立下大志;志其大:立下大志。
雖:即使。
轍之來也:蘇轍這次來(京)。
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在山上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之高峻;終南,指終南山;嵩,指嵩山;華,指華山。
大:浩大。
深:深遠。
歐陽公:指歐陽修(1007年-1073年),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
而猶以爲未見太尉也:卻還是因爲沒有見到太尉(感到遺憾)。
觀:看到。
光耀:風采。
聞一言以自壯:聽到你的一句話來激勵自己。
盡:看盡。
大觀:雄偉景象。
轍年少:我還很年輕。年少:年輕。
通習吏事:通曉官吏的業務。
向:先前。
斗升之祿:微薄的俸祿。
偶然:表示突然的,意想不到的,不是經常的。
其:我。
賜歸待選:朝廷允許回鄉等待朝廷的選拔。賜:准許。
優遊:從容閒暇。
益:更加
學:學習。
苟:如果。
辱教之:屈尊教導我。
幸:幸運。
序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蘇軾、蘇轍兄弟隨父親蘇洵去京師,在京城得到了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十九歲的蘇轍與兄蘇軾同中進士。蘇轍在高中進士後給當時的樞密使韓琦寫了一封信,這就是《上樞密韓太尉書)。這是一篇干謁文,文章着重闡釋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者氣之所形”,同時表達了對韓琦的仰慕之情及拜見之意,但在表現仰慕韓琦時,蘇轍行文中沒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官的意思,只是將求見高人心切。盼望高人指點以達養氣目的的內心表露出來了,文辭懇切,才華畢顯。
賞析
全文欣賞
文章的第一段,大意是提出了“養氣與作文”的關係這樣一個觀點,並且以孟子、司馬遷作爲內心修養和外在閱歷的例證。第二段,大意是敘述自己通過周覽和交遊兩條途徑來養其氣,可惜的是沒有見到太尉。第三段的大意是從“志其大”的假設,落實到求見太尉的宗旨。最後一段是求見太尉的結束語。
首先是稱謂問題。爲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對方,而稱“太尉執事”。“執事”,左右的人。這是表示謙謹的說法。
第一段,先從作文當有養氣之功談起,明確提出:“以爲文者,氣之所形”,文章是“氣”的表現。接着提出總領全文的“養氣”說。在具體闡述“養氣”說的時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說明。一是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作者認爲,孟子的文章,內容寬厚宏博,並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氣”的大小相稱。這實際上強調的是內在修養問題。二是司馬遷。作者認爲司馬遷遍遊天下,知多見廣,所以他的文章風格疏放瀟灑,跌宕多姿,頗有奇氣。這實際上是強調外在閱歷問題。最後,作者總結道,孟子、司馬遷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因爲“氣”充滿在他們心中。這段論述很周嚴。
第二段,就自身經歷進一步對“養氣”說展開論述。作者有前後不同的兩種學習經歷。第一種是交遊不廣、見聞不博,只學古人陳舊過時的東西。第二種是“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作者在談到第二種學習經歷時,列舉了四個事實:一是經過秦漢故都,盡情觀賞;二是眺望黃河,想像着古時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飽覽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廣闊、美麗;四是謁見了歐陽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彙集在這裏。歸納起來,實際上是遊覽天下名山大川,廣交天下的文人學士。而這兩樣,實際上說的都是外在的閱歷,可見,蘇轍是更重視外在的閱歷的。
寫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韓琦接見,文章至此,卻還隻字未提。
第三段,由上文歐陽公,自然引出韓琦。這一段主要是頌揚韓琦。表明欲見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謀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是說韓琦在內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賢,在領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樣能幹。“這段最後“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明確求見之意。
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氣,再次表明求見之意。“且學爲政”,並且學習治理政事。這一段特別申明入京師“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可見其志向宏大。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
蘇轍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月上海棠 · 成都城南有蜀王舊苑,尤多梅,皆二百餘年古木 》 —— [ 宋 ] 陸游
- 《 禮記 · 檀弓 ·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 —— [ 秦 ] 無名氏
- 《 高帝求賢詔 》 —— [ 漢 ] 劉邦
- 《 泰州海寧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 —— [ 宋 ] 王安石
- 《 病梅館記 》 —— [ 清 ] 龔自珍
- 《 國語 · 申胥諫許越成 》 —— [ 周 ] 左丘明
-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送天台陳庭學序 》 —— [ 明 ] 宋濂